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日前在線發表的論文稱,科學家通過最新模擬推翻了舊有假說:月球是由一系列撞擊形成的,而不是此前認為的緣于一次巨大的碰撞。新模型同時解釋了月球為什么主要是由類似地球的物質組成,而不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物質的混合。
原地球與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曾發生巨大碰撞,這是目前解釋地月系統成因的主要候選理論。在能解釋月球組成的大碰撞假說中,要么形成月球的物質大部分來自地球(而非撞擊地球的天體),要么撞擊地球的天體與地球組成相近——然而,這兩種情況雖然都有可能,但科學家指出,其可能性其實都不大。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院科學家拉魯卡·魯弗及其同事此次對大型(但非巨型)行星體撞擊原地球進行了數值模擬。在模擬中,撞擊產生了碎屑盤,其中許多主要由地球物質而非撞擊天體組成。每次撞擊后,碎屑盤吸積形成了一顆小衛星。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小衛星最終向外漂移,并與日益增大的月球合并。要“組裝”成月球,需要20次能夠形成小衛星的撞擊過程。
論文作者認為,在早期的內太陽系,原地球與大型行星體之間撞擊形成小衛星的頻率足以形成月球,且能滿足觀測限制。月球由多次撞擊“組裝”而成這一點表明,月球是在數百年萬年間形成的,而非地質學意義上的一瞬間;此外,地球和月球內部成分的混合程度或許比單次大碰撞情境下更低,因而有可能保存了撞擊時期的記錄。
在相應的新聞與評論文章中,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卡里斯·科林寫道,如今這項研究復興了“迄今為止被普遍摒棄的一種觀點,即一系列較小且更為頻繁的撞擊,而不是一次巨大的碰撞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記者張夢然)據《自然·天文學》15日發表的一篇行星科學論文,月球上很可能存在一個能夠進入地下的洞道。研究結果增進了人們對月球地質的認知,同時,該發現或將作為潛在月球基地的一個......
《自然-天文學》7月1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在月球的一個露天坑中發現地下洞道的證據。該研究結果增進了人們對月球地質特征的認知,及其在未來月球表面載人任務中充當庇護所的潛在作用。月球表面目前已發現20......
美國政府指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26年之前為月球制定一個統一的時間標準,稱為“協調月球時”。圖片來源:英國有線廣播公司或許,宇宙中最引人深思的謎團之一,便潛藏于時間流逝的微妙差異之中。高山之巔的時......
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鄧宗全院士團隊姜生元教授牽頭,哈爾濱工業大學與航天五院總體設計部、北京衛星制造廠組建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取了1330mg由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科研樣品,其......
月球和地球上的時間一樣嗎?如果不同,需要統一嗎?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6月28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計算表明,月球表面時間比地球表面時間每個地球日快57.5微秒。在人類月球探索中,......
月球和地球上的時間一樣嗎?如果不同,需要統一嗎?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6月28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計算表明,月球表面時間比地球表面時間每個地球日快57.5微秒。在人類月球探索中,......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
6月21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的官方新媒體號發布信息表示,來自月球的“神秘包裹”正在運輸中,運輸進度已超70%。 昨天晚上7時,嫦娥六號探測器又在新媒體號上發了這么一條消息:“聽說今......
中新社北京6月4日電題:嫦娥六號的“月背49小時”中新社記者郭超凱6月4日7時3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自月球背面起飛,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后,成功將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自6月2日......
一項新研究顯示,未來的月球定居者可以通過繞著環形墻跑來鍛煉身體——每天只跑幾圈就可以抵消月球低引力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5月1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引力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