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2-28 14:20 原文鏈接: 李燦:科學道路上的“行者”

      8月的大連云淡風輕、碧海藍天,夾雜著海蠣子味的海風撲面而來。李燦攜妻子、女兒結束了國外訪學工作,回到了“塵封”3年的家中,一番簡單收拾。當天下午,李燦帶著兩大箱零部件到大連化物所上班了,啟動紫外拉曼光譜的研制工作。

      這一年是1996年,國際紫外拉曼光譜應用與催化方面的相關研究剛剛開始,李燦迫切地希望盡快在國內開展相關研究,及早在國際催化界占一席之地。

      從紫外拉曼光譜儀器開始,我國催化科學逐漸開始亮相世界舞臺。近40年來,從催化劑到催化反應的光譜表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李燦涉獵催化研究的諸多方向,為我國和世界催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日,國際催化領域的高水平期刊ACS Catalysis刊發介紹李燦的專論(Account)文章,系統綜述了他近40年的學術生涯與主要學術成就,李燦是首位被邀登上該Account欄目的華人科學家。

      “催”陳出新 展露國際

      回國后,李燦很少休過周末、節假日,“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干不完的工作”。

      拉曼光譜是表征催化劑和催化反應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但多年來并未在催化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困難是熒光干擾和靈敏度低。

      回國前的3年,李燦在美國西北大學催化與表面研究中心工作,他與國際表面催化領域頂尖專家、中心教授Peter Stair合作,在實驗上證明了紫外拉曼光譜可以避開熒光干擾,這也是第一次利用紫外拉曼光譜儀成功獲得實用催化劑的拉曼光譜。這一成果在美國催化界備受關注。

      回國后,李燦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紫外拉曼光譜技術。研制過程歷經波折,由于國際上當時連續波紫外激光器剛問世不久,獲得穩定激光光源很困難。此外,李燦帶回來的分光系統在紫外區未鍍膜,光柵也不能在紫外區工作,更嚴重是,加工內反射橢圓收集光鏡等關鍵部件時遇到困難。

      李燦帶著團隊一面自力更生,一面到處聯系可加工部件的工廠,解決一個個技術難題。

      經過2年的努力,終于在1998年底,成功研制出了國內第一臺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譜儀。興奮之余,李燦馬上投入了新表征技術的催化研究:催化劑表面積碳、分子篩合成、雜原子分子篩結構表征等等。

      團隊利用紫外拉曼光譜儀,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鑒定雜原子分子篩中骨架過渡金屬雜原子結構,雜原子分子篩催化劑的活性中心結構是當時綠色氧化催化的關鍵科學問題。時至今日,國際上過渡金屬雜原子分子篩的研究,多采用紫外共振拉曼技術表征其活性中心。

      紫外拉曼光譜,成為國際催化界一種標志性研究進展。與此同時,立足工業需求與前沿難點,李燦還布局了多相手性催化合成和燃料油超深度脫硫研究,不僅在基礎研究上取得國際最好的結果,更推進了催化工業化進程。

      此后,李燦不斷被邀請寫綜述、出席國際會議作報告等。2004年,李燦成為發展中國家首位榮獲“國際催化獎”的科學家。2008年,他當選為國際催化理事會主席。

      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在李燦等一批中國催化科學家的帶領下,2016年,有“國際催化領域奧運會”之稱的第十六屆國際催化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國催化科學研究正式走向國際舞臺。

      為推動我國早日邁向催化強國,李燦還積極推動中國與其它國家在催化與科學技術方面的合作,先后建立中法聯合催化實驗室、啟動中荷戰略合作聯盟、中日韓前瞻計劃等國際催化合作項目。

      迎難而上 不懼失敗

      世紀之交,那是李燦科學研究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

      彼時,一個“命運之問”埋藏在李燦心中:百歲催化科學,未來該何去何從?

      一直以來,中國等許多發展中國家依賴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資源,過去的催化研究,主要解決化石資源作為能源和材料的轉化問題,然而,化石能源帶來的環境、生態,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嚴重。回歸人類生態文明的呼聲越來越高。

      作為科技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全球氣候變化隱隱喚起我作為科技工作者的良心和責任:不僅僅滿足于自己的科學興趣,而還需關注當下的環境問題和未來人類生存的生態問題。”李燦說,發展利用太陽能及以太陽能為源泉的各種可再生能源是人類修復地球生態平衡的根本出路。

      李燦帶著思考訪問日本,從北海道開始,一路南下至九州,與所有主要從事太陽能研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了訪問交流。

      2001年,李燦做了他科研生涯中一個重大而又“大膽”的決定:轉移傳統催化重心,啟動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研究。因為,利用太陽能催化分解水制氫,并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制成甲醇等太陽燃料是最理想的選擇。

      之所以“大膽”,是因為這是個世界性難題。由于其巨大挑戰、進展緩慢,至2000年時,我國幾乎已無人堅持光解水制氫研究。

      “世界性難題本身就有意義,失敗了也值得。”如勇士般,李燦堅毅地攀登著科學高峰。

      然而,路漫漫其修遠,一開始幸得八方來助。李燦在多年的摯友、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堂免一成教授的幫助下裝配了第一套光催化分解水實驗裝置、中石化風險資助第一筆研究資金……

      有了初步條件,找準瓶頸科學問題,李燦帶領團隊,埋頭攻關“三大戰役”:高效捕光材料、光生電荷分離機制和高效助催化劑,為太陽燃料合成打下理論基礎。同時,圍繞太陽能人工光合成先后提出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氫農場”HFP 1.0、HFP 2.0和HFP 3.0策略。

      二十載初心不變,李燦從自然光合作用中學習,提出實現太陽燃料合成的“兩步法”,即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實現分解水制氫,然后解決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等燃料的兩步法合成太陽燃料。與此同時,開展工業示范,目前,李燦團隊已完成了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邁出了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工業化生產的關鍵一步。

      鑒于李燦團隊在太陽能人工光合成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標志性成果,引起國際學術界重視,先后兩次參與和主持編制太陽能研究國際白皮書,并在全世界發布,推動國際太陽能人工光合成研究。

      2020年經專家評審,李燦團隊獲得國家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的支持。

      如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迫在眉睫,綠氫、綠色甲醇等太陽燃料被國內外專家認為是解決二氧化碳減排,甚至達到“雙碳”目標的理想途徑。

      團隊成員驚喜地發現,這是一種必然的“不謀而合”!“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踏實堅持下去,總能為國家和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李燦如是說。

      “大凡科學研究追熱點易,鮮有從極冷處入手!”李燦感嘆。他常用這些經歷勉勵年輕人,科技工作者要有社會責任感、關切人民需求,課題立項要有前瞻性,更重要的是,催化研究應從重大應用背景中抽提科學課題,切記不要只是從書本上和文獻中找課題、更不應該簡單地跟風追熱。

      感謝師恩 壯志未竟

      李燦走上催化科學之路,是在大連化物所讀研究生時確立的。在導師呂永安的指導下,對催化反應的“小試牛刀”,讓他充滿興趣,“這種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是我以后不斷探索科學的內在動力。”李燦說。

      用李燦的學生、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范峰滔的話來說,“李老師特別善于學習,也時刻在學習新的東西。”

      在大連化物所,他學習博士導師郭燮賢的嚴謹治學、研精覃思。在日本讀博士,他學習老師和同學們的勤奮,不慕虛名、不追熱點,認準目標并堅持。為了獲得更多實驗機會,李燦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12點,“拼命”努力……

      1993年,盡管已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但李燦卻覺得“不夠格”,為了盡快達到國際水平,他帶著深造和拓寬視野的期望來到國際上著名催化研究中心——美國西北大學催化與表面研究中心學習。

      在美國西北大學,李燦師從諸多催化界大師,更是求知似渴,除了具體科學研究,還特別注重學習大師們的治學經驗。參加了中心多位教授的組會,學習他們科研組織和管理理念與方式,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參加幾乎每一場每周五中飯時間的學術報告,沉浸式的科學研究氛圍,讓他的創新思維充分激發。3年里,李燦記了7大本學術報告筆記,現在仍常翻看這些筆記,仍有新鮮感。

      “無論自己到了什么樣的高度,常懷感恩之心,銘記師長的指導,提攜為自己默默付出的人。”李燦說。

      回到大連化物所,李燦傾注心血,將所學全部用在研究所科研布局、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中。李燦培養了160多名學生、60多名博士后,“弟子”們也大多成為催化學界的中流砥柱,成為推動我國催化學術和工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2003年,李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沒有停歇,而是以此為起點,開始了新的征程。20年來,一直與年輕科研人員一起拼搏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

      如今,已進入花甲之年的李燦仍感“壯志未竟年已逝”,他每天都去實驗室,閱讀文獻、思考方向,與研究生探討,共享喜悅或挫敗。“這就是我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最大的樂趣。”李燦熱愛這種簡單的生活。

    相關文章

    李燦當選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首位“榮譽會員”

    近日,第十八屆國際催化大會在法國里昂召開,來自世界67個國家的2300余位工業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參會。會上,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授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國際催化學......

    李燦院士:“液態陽光”產業化腳步漸近

    “‘液態陽光’產業化項目的技術路徑已經走通了,現在,不考慮碳稅前提下,主要是直接成本比不上煤制甲醇。但‘液態陽光’有規模效應,一旦來到10萬噸級及以上規模,它的單產成本會進一步下降,特別是隨光伏風電價......

    我所開發出離場電催化全分解硫化氫制氫和硫磺新技術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DNL1600組群)李燦院士團隊開發了離場電催化新技術,在室溫、常壓下實現硫化氫全分解制氫和硫磺,有望替代工業現行的克勞斯技術,實現天然氣開采、煉油行業......

    李燦:發展人工光合成產業是“一石三鳥”之舉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給了我們啟發。光合作用的本質是能量固定的過程。以人工方法實現光合作用的研究持續了很多年,有光催化、電催化、熱催化、酶催化等技術路線。這些研究正朝著不斷提高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實現規模化......

    李燦:原位技術揭示光電催化水氧化界面電荷轉移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員范峰滔、副研究員陳若天等在太陽能光催化半導體溶液界面電荷轉移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結合納米金屬電極、原位光電化學和差分放大的辦法,創新地發展了......

    研究揭示水氧化產氧的連續變價動力學微觀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DNL16)李燦院士、王秀麗研究員團隊在光催化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反應時間尺度瞬態吸收光譜方法,揭示......

    大連化物所發展出抑制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逆反應新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博士后李政和研究員李仁貴等,在納米顆粒光催化完全分解水制氫的逆反應(氫氣和氧氣復合生成水的反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技術抑制光催化分解水制氫逆反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71.shtm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DNL16)李燦院士、博......

    四大天坑:“少花力氣多掙錢”行不通

    對于一些青年人所認為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中科院院士李燦表示“可以理解”,但并不認同。作為一名化學家,他深知這些基礎專業科學往往付出很大,但回報較低。例如從事相關專業的理工科生往往本科要奠定扎實的專......

    李燦團隊“液態陽光”技術獲獎

    近日,2021年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于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液態太陽燃料合成”技術,因在可再生能源制備氫能及液態陽光甲醇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