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員范峰滔、副研究員陳若天等在太陽能光催化半導體溶液界面電荷轉移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結合納米金屬電極、原位光電化學和差分放大的辦法,創新地發展了原位在線條件下光(電)催化體系表界面電化學勢和光電壓的微觀測量技術,揭示了光電催化水氧化過程中的光誘導的表面電勢差與水氧化速率之間的普適性線性規律。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太陽能光催化反應是一個涉及多電子轉移的能量爬坡過程,光生電荷分離后發生電荷的轉移、復合,最終參與表面催化反應,整個過程跨越巨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這使得理解和認識該過程的復雜機制十分困難。
針對此過程,李燦和范峰滔等發展了高分辨表面光電壓成像新方法,實現光生電荷的可視化研究,圍繞光催化高效電荷分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深入揭示了光生電荷從光催化劑內部向表面分離和轉移的微觀機制。
在上述的理解的基礎上,在液相反應條件下研究光生電荷跨越固液相界面向化學能轉化的過程成為了理解整個太陽能光化學轉換過程的“最后一公里”。
本工作聚焦于理解光催化劑表面光生電荷如何通過半導體溶液界面轉移驅動水分解反應這一核心科學問題。在鈦酸鍶光催化劑水氧化反應過程中,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operando表界面電化學勢測量方法,同時對光催化劑表面和溶液電化學勢、電子和空穴的準費米能級、體系光電壓和表面水氧化活性進行檢測,解耦了光電催化水分解過程中錯綜復雜的電荷轉移步驟與催化反應步驟,發現了全新的表面催化反應促進的電荷轉移機制。通過定量關聯,團隊揭示了這種全新的電荷轉移機制引起的光催化劑表面與溶液之間的電勢差是界面電荷轉移的本質驅動力,且這種驅動力與界面電荷轉移速率具有線性規律。
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線性規律對光生少子界面電荷轉移和利用具有普適性,區別于Bulter-Volmer理論描述的電催化過程電壓與界面電荷轉移速率之間的指數規律。其內在原因是在光電催化過程中光照和外加偏壓只是改變參與反應的電荷濃度,不改變參與反應的表面電荷的能量和反應坐標。
這些結果明晰了光驅動的半導體溶液界面電荷轉移的本質驅動力,建立了對光催化界面電荷轉移理論的新的認識。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2c12704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給了我們啟發。光合作用的本質是能量固定的過程。以人工方法實現光合作用的研究持續了很多年,有光催化、電催化、熱催化、酶催化等技術路線。這些研究正朝著不斷提高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實現規模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員范峰滔、副研究員陳若天等在太陽能光催化半導體溶液界面電荷轉移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結合納米金屬電極、原位光電化學和差分放大的辦法,創新地發展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DNL16)李燦院士、王秀麗研究員團隊在光催化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反應時間尺度瞬態吸收光譜方法,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燦、博士后李政和研究員李仁貴等,在納米顆粒光催化完全分解水制氫的逆反應(氫氣和氧氣復合生成水的反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771.shtm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DNL16)李燦院士、博......
對于一些青年人所認為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中科院院士李燦表示“可以理解”,但并不認同。作為一名化學家,他深知這些基礎專業科學往往付出很大,但回報較低。例如從事相關專業的理工科生往往本科要奠定扎實的專......
近日,2021年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于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液態太陽燃料合成”技術,因在可再生能源制備氫能及液態陽光甲醇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榮......
8月的大連云淡風輕、碧海藍天,夾雜著海蠣子味的海風撲面而來。李燦攜妻子、女兒結束了國外訪學工作,回到了“塵封”3年的家中,一番簡單收拾。當天下午,李燦帶著兩大箱零部件到大連化物所上班了,啟動紫外拉曼光......
2020年11月21日,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青委會)主辦,大連理工大學承辦的“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第三屆菁青論壇”在大連召開,會議期間舉行了第二屆“菁青化學獎”頒發儀式。大連理工......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范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系。金屬納米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