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8-02 17:55 原文鏈接: 植物所揭示裸子植物線粒體丟失基因的進化命運

      線粒體經內共生事件起源后,丟失了大量的基因,演變為半自主性細胞器。不同生物支系的線粒體基因組差異巨大,尤其是相較于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其蛋白質編碼基因含量較穩定),陸地植物的多個支系中線粒體基因的轉移/丟失經常發生。因此,植物線粒體編碼基因的組成以及丟失基因的進化命運引發關注。

      裸子植物代表了種子植物原五大支系的四大支,是被子植物的姐妹類群,包含13個科共約1000余種。已有研究發現,裸子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成在不同支系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為探討線粒體丟失基因的進化命運提供了良好的體系。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汪小全團隊對裸子植物所有13個科的代表性物種進行了DNA和cDNA高通量測序,并對其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拼接。通過對基因的測序深度及其在基因組中的相對拷貝數、結構、RNA編輯位點、進化速率、GC含量及蛋白質疏水性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揭示了裸子植物線粒體基因含量的變化及丟失基因的進化命運;結合已發表的陸地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數據,探討了陸地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成差異的影響因子。研究發現:(1)蘇鐵類、銀杏和松科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編碼全部4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而Conifer II(除松科外的其他松柏類植物)和倪藤類植物的線粒體基因數目大幅減少。在Conifer II中,線粒體基因的轉移非常頻繁,但直接丟失很少發生;在倪藤類植物中,線粒體基因的轉移和丟失均非常頻繁。在Conifer II和倪藤類中,有五個相同的基因轉移到核基因組,但這些基因的轉移是在兩個支系各自的共同祖先中獨立發生的。(2)與被子植物中的線粒體基因轉移/丟失事件(通常發生在某個屬甚至某個種中)相比,在裸子植物中(除麻黃屬外),大部分線粒體基因轉移/丟失事件發生得非常早。(3)根據轉移基因的RNA編輯位點分布及內含子數目和相位的差異,推測Conifer II和倪藤類植物的線粒體基因可能通過兩步轉移機制進行轉移,即反轉錄轉座和后續DNA介導的基因轉移。(4)基于該研究獲得的裸子植物線粒體基因數據,結合已發表的陸地植物線粒體基因組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基因長度、GC含量、疏水性和核苷酸替代速率可能與陸地植物線粒體基因組的基因組成差異相關。

      上述研究成果于7月30日發表于BMC Biology。研究工作獲得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裸子植物線粒體基因轉移和丟失的模式


    相關文章

    顛覆傳統觀點:西湖大學蔣敏團隊發現,母親年齡較大可防止線粒體基因突變向后代傳遞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安醫大助力線粒體新突變位點媽媽獲健康寶寶

    7月8日早上八時,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名意義非凡的女嬰,標志著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云霞、副教授紀冬梅的線粒體研究團隊利用胚胎植入前線粒體遺傳學檢測(PGT-MT)技術首次幫助線粒體DNA144......

    研究發現致癌基因MYG1通過協調核線粒體功能驅動糖酵解和結直腸癌惡化

    代謝重塑是應激狀態下腫瘤存活的一種方法。然而,仍不清楚結直腸癌代謝重塑的分子機制。黑素細胞增殖基因1(MYG1)是一種3′-5′RNA核酸外切酶,在線粒體功能中起關鍵作用。 2024年6月1......

    負面情緒或讓大腦“能量”不足

    線粒體常被稱作細胞的“電池”,因為它們是生產能量分子ATP的場所。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論文表明,線粒體或許是保護大腦的關鍵。他們發現,慢性心理壓力和負面經歷......

    中國科學家首次捕獲全新長壽基因!

    線粒體與衰老息息相關,近年來,通過優化線粒體功能“延年益壽”的研究十分熱門。然而,浙江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卻另辟蹊徑,他們在昆蟲核基因組中發現了與線粒體協同演化的基因,......

    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最新Nature

    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在ATP能量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氧化磷酸化通過一系列呼吸復合物在細胞膜內發生。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體外結構研究,但在生理狀態下確定其分子機制的原子細節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主要是因為純化過......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

    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馮杜團隊研究揭示了線粒體DNA(mt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報道了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作為自噬受體介導胞質中mtDNA的清除,進而限制炎癥反應。相關成果5月23日在......

    廣州健康院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的“線粒體約定”新模式

    5月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在《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

    科學家首次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發現線粒體可使用細胞質標準密碼翻譯第14個功能蛋白,打破了傳統觀點認為的線粒體基因只翻譯13個蛋白的定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利用LCMS/MS等方法發現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蛋白質的新模式

    圖線粒體編碼基因CYTB的雙重翻譯模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254301、92357302、3202501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研究員團隊在線粒體基因組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