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概要
學習和掌握植物染色體Giemsa顯帶技術和帶型分析方法,進一步鑒別植物染色體組和染色體結構。
實驗原理
對植物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進行酶解,酸、堿、鹽等處理,再經染色后,染色體可清楚地顯示出很多條深淺、寬窄不同的染色帶。各染色體上染色帶的數目、部位、寬窄、深淺、相對穩定,為鑒別染色體的形態提供依據,也為細胞遺傳學和染色體工程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植物染色體顯帶技術包括熒光分帶和Giemsa(吉姆薩)分帶兩大類。在植物染色體顯帶上最常用的是Giemsa分帶技術,其中C帶和N帶較為常用。C帶的形成認為是高度重復序列的DNA(異染色質)經酸堿變性和復性處理后,易于復性,而低重復序列和單一序列DNA(常染色質)不復性,經Giemsa染色后呈現深淺不同的染色反應。這種差異反映染色體結構的差異。
主要試劑
0.05%秋水仙堿溶液,卡諾氏固定液,無水酒精,鹽酸,冰醋酸,Giemsa液,5%氫氧化鋇,2×SSC溶液,1M NaH2PO4溶液,1%纖維素酶和果膠酶混合液,1/15磷酸二氫鉀和1/15磷酸氫二鈉緩沖液等。
主要設備
顯微鏡(附攝影裝置),半異體致冷器,冰箱,恒溫水浴鍋,電子天平,液態氮裝置,容量瓶,試劑瓶燒杯,染色缸,載玻片,蓋玻片等
實驗材料
洋蔥、蠶豆、大麥、黃麻的根尖。
實驗步驟
1、染色體分帶 (1) 材料準備:洋蔥鱗莖發根長50px左右,切取根尖進行預處理。蠶豆種子浸種發芽,待幼根長至75px左右,切取根尖進行預處理。蠶豆主根根尖切去后繼續長出的次生根,可再切取次生根根尖進行預處理。大麥種子發芽至幼根長25px左右,切取白色的幼根進行預處理。
(2) 預處理:洋蔥和蠶豆根尖在0.05%秋水仙堿溶液中預處理2-3h。處理溫度一般為25℃。預處理后須用清水沖洗多次,洗去藥液。
(3) 固定:以上各材料經預處理后,放入卡諾氏固定液中固定0.5-24h,轉換到70%酒精,置于冰箱中保存備用。
(4) 解離:洋蔥、蠶豆根尖在0.1N鹽酸溶液中置于60℃恒溫下處理10~15min。大麥根尖在37℃下用1%果膠酶處理30min,然后在0.1N鹽酸溶液中置于60℃下處理5min。 上述材料用酸處理后,須用蒸餾水沖洗多次,除去殘留酸液,否則將會影響染色體的顯帶效果。
(5) 壓片:與常規的植物染色體壓片方法相同。在45%醋酸中壓片,制成白片。在相差顯微鏡下檢查染色體分散程度,挑選出分裂相多,染色體分散均勻的片子。選出的玻片經液氮、CO2干冰或半導體致冷器凍結,用刀片揭開蓋玻片。置室溫下干燥。
(6) 空氣干燥:脫水后的染色體標本一般需經過4-7天的空氣干燥,再進行分帶處理。不同的材料所需干燥的時間不一樣。洋蔥要求空氣干燥的時間較嚴,未經空氣干燥的染色體不顯帶,干燥一周后經顯帶處理顯示末端帶,干燥半個月后能同時顯示末端帶和著絲點帶。而蠶豆、黑麥、大麥則要求干燥時間不十分嚴格。
(7) 顯帶處理:空氣干燥后的染色體標本即可進行顯帶處理。處理方法不同,可顯示不同的帶型。 C帶HSG法(Hydrochloric acid Saline Giemsa method)將空氣干燥后的洋蔥、蠶豆染色體標本浸入0.2N鹽酸(25℃左右)分別處理30和60min。用蒸餾水沖洗多次后,在60℃的2×SSC溶液中保溫30min,再用蒸餾水沖洗數次,室溫風干,即可染色。 BSG法(Barium Saline Giemsa method) 將空氣干燥后的黑麥、大麥的染色體標本浸入盛有新配制的5%氫氧化鋇飽和液的染色缸中,在室溫條件下處理5-10min,然后用蒸餾水小心地多次沖洗浮垢后,在60℃的2×SSC溶液中保溫60min,再用蒸餾水沖洗數次,室溫風干,即可染色。 N帶 將黑麥、大麥種子發根25px左右切取,在0℃冰水中預處理24h。卡諾氏固定液中固定半小時以上,1%醋酸洋紅染色液中染色2h,然后在45%醋酸中壓片,冰凍法揭開。爾后在45%醋酸60℃條件下脫色10min,再在95%酒精室溫下脫水10min,氣干過夜。最后在1M NaH2PO4溶液中95℃恒溫下保溫2min,蒸餾水沖洗,氣干后即可染色。
(8) 吉姆薩染色:吉姆薩母液用1/15M磷酸緩沖液按一定的比例稀釋。例如,10份磷酸緩沖液加1份吉姆薩母液稀釋即為10:1,一般都采用扣染法染色。在一干凈的玻璃板上,對稱放置兩根牙簽或火柴棒,距離與載玻片上的材料范圍相等。將帶有材料的玻片翻轉向下,放在牙簽上,然后沿載玻片一邊向載玻片與玻璃板之間的空隙內緩緩滴入染色液,在室溫下染色。染色時間因材料而異,因吉姆薩染料批號不同、質量上有差異,因此其染色液濃度和染色時間需作適當調整。下列材料的染色濃度和染色時間可供參考。
蠶豆 | pH7.2 | 10:1 | 30min |
洋蔥 | pH7.2 | 10:1 | 15min |
大麥 | pH6.8 | 10:1 | 30min |
黑麥 | pH6.8 | 20:1 | 30min |
(9) 鏡檢和封片:染色后的玻片標本,用蒸餾水洗去多余染料,染色過深可用磷酸緩沖液脫色。室溫下風干后即可鏡檢,挑選染色體帶型清晰的片子,用樹膠封片。 2、染色體帶型分析 經過上述處理的植物染色體標本,可以顯示出C帶或N帶的帶型,一般有以下四種帶型: (1) 著絲粒帶(C帶) 帶紋分布在著絲粒及其附近,大多數植物的染色體可顯示C帶。蠶豆、黑麥、大麥等的染色體著絲粒帶比較清楚,洋蔥染色體的著絲粒帶較淺。
(2) 中間帶(I帶) 帶紋分布在著絲粒至末端之間,表現比較復雜,不是所有染色體都具有中間帶。
(3) 末端帶(T帶) 帶紋分布在染色體末端。洋蔥和黑麥染色體具有典型的末端帶,而蠶豆、大麥的末端帶不明顯。
(4) 核仁縊痕帶(N帶) 帶紋分布在核仁組織者中心區。蠶豆的大M染色體和黑麥的第Ⅶ染色體具有這種帶型。 同時具有以上四種帶型的叫完全帶,以“CITN”表示,其它稱為不完全帶,有“CIN”和“以CTN”型、“TN”型和“N”型。 根據植物各染色體上顯示的不同帶紋和帶紋的寬窄,可按染色體組型分析的方法對同源染色體進行剪貼排列,繪出模式圖,從而對各染色體的帶型作出分析。
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發明的一項突破性新技術,或將徹底改變合成生物學領域。該方法被稱為克隆重編程和組裝平鋪天然基因組DNA(CReATiNG),為構建合成染色體提供了一種更簡單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它......
11月8日,由美國、中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Project)”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頂級期刊《Cell》及其子刊發布,此次成果發布標志著世界首個真核生物全......
大麻又名火麻、漢麻、線麻等,籽用大麻在食品、醫藥、紡織、造紙等多個領域被廣泛使用,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9月15日,福建農林大學麻類研究室聯合該校基因組與生物技術中心在《植物通訊》(PlantComm......
《自然》23日發表的兩篇論文公布了人類Y染色體的組裝和分析,Y染色體也是最后完成全測序的人類染色體。這項全球1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研究填補了當前Y染色體參考的諸多空白,帶來了對不同人群演化和變異的見解......
大多數的癌癥都會表現出非整倍性,但其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性意義卻是頗具爭議的;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題為“Oncogene-likeaddictiontoaneuploidyinhum......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發現,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破碎的染色體片段在重新排列之前被拴在一起;破壞系鏈可能有助于防止癌癥突變。健康的細胞努力維持我們DNA的完整性,但偶爾,一條染色體會從其他染色體中......
西南大學教授徐洛浩課題組以中國特有家雞品系胡須雞為材料,在國際上率先繪制出首個家雞全基因組圖譜。2月1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家雞基因組完成圖的演化分析》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是繼去年......
染色體核型分析對遺傳進化和多樣化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詳細的染色體圖譜被認為有助于植物育種,并幫助生物學家進行基本的生物學和遺傳學研究。圖像分析在染色體核型研究中應用廣泛,然而通過計算機技術對染色質結構圖......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有絲分裂染色體中DNA壓縮的大小和程度因生物而異。這是如何調控的,即什么因素控制著有絲分裂染色體的形成和尺寸,仍是一個謎。由日本早稻田大學、英國弗朗西斯·克里......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有絲分裂染色體中DNA壓縮的大小和程度因生物而異。這是如何調控的,即什么因素控制著有絲分裂染色體的形成和尺寸,仍是一個謎。由日本早稻田大學、英國弗朗西斯·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