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全球氣候變化”領導者自居的歐盟,對于減排或許已不再雄心勃勃。經過多方博弈,當地時間1月22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歐盟《2030年環境與能源框架》文件,以期3月20—21日舉行的歐盟峰會能就此進行審議。
該文件主要內容包括:規定歐盟成員國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40%;保證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7%;各成員國的能源計劃中應涵蓋提高能源效率的內容;提議建立市場穩定儲備機制,解決排放配額剩余問題,同時提高交易體系對劇烈波動的緩沖能力。
此外,歐委會還提出了一套包括能源價差、能源供應多元化、自主能源開發等內容在內的指標體系和新的能源管理體系,以便于更好評估歐盟在能源安全方面的進展,為制定能源政策奠定“事實基礎”,并確保成員國間能源政策的一致性。
歐委會主席巴羅佐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氣候行動關乎我們這個星球的未來,而能源政策則是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這兩件事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歐盟可以實現在采取恰當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
多年來,歐盟為應對氣候變化,對碳排放量實施了嚴厲管制、強制擴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甚至不惜犧牲經濟增長,并一度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可是如今,在能源成本高漲、工業競爭力下滑、經濟短期內難以復蘇的情況下,歐委會的強硬立場開始松動。
與此前呼聲較高的“至少減排40%,可再生能源占比30%”的雄心壯志相比,新的10年減排目標相對保守了許多。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為了照顧經濟發展,歐盟建議放寬原本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制定的嚴格條規,遭到了環保組織和團體的指責。
而英國《金融時報》則以“歐盟須調整能源與氣候政策”為題撰文,直言歐委會應該借此機會縮小歐洲能源密集型產業在成本上的巨大差距,并解決損害歐洲制造業競爭力的過度監管問題。文中強調,歐洲許多國家轉向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既非市場驅動,也不具有成本效益。這讓歐洲在競爭中進一步處于劣勢。歐洲的制造業基礎已經遭到了侵蝕。
巴羅佐指出,“2030年的戰略” 會讓歐洲落實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份額,同時還會幫助歐洲減少對進口昂貴的天然氣和石油的依賴,促進綠色科技產業的發展和可持續增長,為國際企業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投資前景。
不難看出,經歷了數年的經濟動蕩、萎靡不振的增長率和高漲的能源成本后,新目標被寄予能在對抗氣候變化和給歐洲工業界更多運作空間這兩者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歐委會希望可以確保歐盟的經濟和能源體系朝著更具競爭力、更安全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援引一位歐盟官員的發言稱,他認為歐盟確實不能再像2007年那樣好高騖遠了。他說:“我們有領導的責任,但我們不能完全依靠自己完成一切。”
歐洲工業界的許多大型公司和能源企業表示,過于嚴苛的環境目標會將商業機會趕出歐洲,降低歐洲的競爭力。包括巴斯夫公司、陶氏化學公司和阿塞洛米塔爾鋼鐵集團等企業的14位高管們聯名給歐委會致信表示:“在能源價格已經沒有競爭力的情況下,企業無法承受開發能源去碳化技術所需的高昂成本。” 這封信要求歐盟設立“單一、實際的目標”,同時將工業發展目標包含在內。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環境學教授羅杰·皮爾克指出,經濟成為設定環境目標的主導可謂是“鐵律”。他在《氣候困局》一書中寫道:“當針對經濟發展的政策與針對減排的政策碰撞時,勝者總是經濟發展這一方。”
在歐盟內部,對于這樣一個多方妥協后的減排指標與可再生能源占比,并沒有獲得所有國家的支持。
作為歐盟最大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德國對此就持反對態度。正在從核能轉向可再生能源的德國希望,不僅有嚴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標,還要有針對每個成員國的可再生能源目標,而不是歐盟委員會預計將提出的面對全歐盟范圍的寬松目標。
德國的盟友并不在少數,像老牌工業國家如英國和法國等,都希望歐盟承擔更高的減排目標,認為2030年的減排目標至少為40%。其中,英國更提出了50%的減排目標議案。
但是,作為歐洲最大的煤炭消費國——波蘭曾三次否決歐盟減排目標,支持35%的減排目標。這代表了東歐國家及工業背景更深的歐盟委員們的意見。
歐盟官員表示,新提案反映了爭取28個歐盟成員國一致支持一項政策是何等復雜艱難。巴羅佐也坦承,這是個得來不易的折中方案,歐洲仍希望在碳減排方面扮演國際領導角色。
歐盟新的減排目標將成為歐盟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談判的基礎。2015年將是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后《京都議定書》”的最后期限。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聯合國近期指出,各國針對氣候變化問題采取措施的力度明顯減弱,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實現減排目標的難度正在加大。
聯合國在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草案中指出,在氣候變化危機變得不可逆轉之前,世界大國必須在未來15年內對能源供應進行去碳化改革。此外,該項報告草案還提到,全球能源政策普遍側重于支持石油、天然氣、煤等能源,在鼓勵使用風能、太陽能和其他新型能源上力度不夠。如果不做出調整,“碳排放量增長的主要動力還將繼續存在”。
不少環境組織和科學家都對歐委會提出40%的減排量表示不滿。他們認為,2030年歐盟應達到50%的減排量。
近日,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歐盟旗艦科學項目“地平線歐洲”計劃的第二個戰略規劃。這一戰略規劃旨在為促進2025—2027年歐盟的研究和創新制定戰略方向并提供資金,以應對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數字化轉......
4月2日,《新聞聯播》報道了經濟發展、商業航天、數字中國建設、灣區經濟以及生態保護、能源等領域的新進展、新成績,同時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公布的利好消息、假期出行數據等資訊,在這個春天......
近日,國家能源局網站發布“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下稱“意見”)的通知”,意見明確,2024年能源工作主要目標為: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能源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率穩步提高。以......
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推動高校、職業院校更新置換先進教學及科研技術儀器,提升教學與科研水平您是否還在為填報儀器升級計劃而犯難?來了!來了!賽默飛帶著一站式學科熱點升......
紐約——分子病理學協會周二發布了其對歐盟體外診斷監管計劃影響的調查結果。IVDR法規對歐洲實驗室提出了統一要求,要求各機構證明其自制測試的使用合理性,同時制定規則以確保其安全和性能。AMP的調查旨在確......
人勤春早,大抓落實。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江西省委省政府舉行2024年一季度全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暨“十百千萬”工程動員大會。當日,各設區市和部分縣(市、區)同步舉辦本級重點項目開工活動,掀起了新......
新年伊始,隨著全國各地兩會密集召開,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月18日,共有27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各地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潛力等因素,錨定了2......
【據韓聯社2月9日報道,韓國進口車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韓國新注冊的進口轎車數量為13,083輛,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9.4%。協會指出,1月銷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傳統淡季效應,同時受到電動汽車補貼方......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了491萬輛,同比增長了57.3%,這一顯著的成績使得中國首次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作為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其出口量達到了120.3萬輛,同比激增......
一、大規模電力系統電磁暫態仿真平臺規模化電磁暫態仿真是掌握復雜大電網特性的重要手段。該項成果建立了大型電力系統基礎仿真理論,實現了萬節點級大型電力系統仿真從毫秒級到微秒級仿真的突破,解決了海量電力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