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以下簡稱“空間天氣中心”)成立,在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第一筆。20年后的今天,空間天氣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經過20年建設,我國已基本建成監測、預報、服務三位一體的空間天氣業務體系,初步建成天地相結合的空間天氣監測系統,形成以定量預報為主的規范化預報預警業務,應用服務效益日益顯著,并不斷開拓新應用領域。
“天地一體化”監測網把脈太陽——
從白手起家到自主觀測
11次C級小耀斑、6次M級中等耀斑,并伴隨產生了日冕物質拋射……今年3月28日,被稱為“黎明星”的風云三號E星清晰記錄了本輪太陽爆發。
每發生一次耀斑過程,太陽就向地球釋放大量電磁波,其能量之大堪比數萬甚至更多枚核彈同時爆發,而日冕物質拋射產生的能量更是遠超于此。
“耀斑、日冕物質拋射還會引發地球空間暴,影響航天、航空、導航、通信、能源等多個領域。”空間天氣中心研究員張效信說,“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探測能力和精度大幅提升,織密了空間天氣的天基監測網。”
時針回撥至一年前。2021年9月2日,風云三號E星在太空中拍攝的我國首批高精度、多波段太陽圖像正式發布。這批圖像的“攝影師”正是E星搭載的太陽成像觀測儀器——X-EUV成像儀,這也是國際首次將X射線和極紫外兩個波段集成在同一臺儀器上,以監測太陽日冕活動、捕捉太陽風暴爆發過程等,從而對太陽活動在航天航空、通信導航等領域產生的影響進行預警。
這是劃時代的進步。風云三號E星與搭載了可探測地球靜止軌道周邊空間電磁環境、電離層天氣和太陽活動信息等空間天氣監測載荷的風云四號B星“雙星合璧”,使得我國首次實現從太陽爆發到地球空間環境響應“全過程”的自主監測。
然而,早在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業務起步之初,風云氣象衛星搭載的空間環境監測儀器還只是為了保障衛星自身的安全。自2008年發射的風云三號A星起,空間環境監測數據和產品才真正應用到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
相較于天基監測,20年前,地基監測更是一片空白。當時,子午工程項目還處于設計階段,其一期探測計劃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和中西部地區幾乎沒有探測設備。
如今,我國在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了太陽、電離層和高空大氣觀測臺站,初步形成“三帶六區”地基空間天氣專業網布局,綜合監測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近千個GPS觀測站提供的電離層TEC監測資料,已納入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業務,形成國際領先的區域電離層業務監測能力。預計到2025年底,空間天氣地基監測臺站將覆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2035年遠景規劃中,還將進一步實現全國覆蓋。
回望來路,空間天氣中心主任王勁松感慨良多:“這是一場跨越了20年的奔跑,天地一體化的空間天氣監測格局,為我國空間天氣業務提供了自主可控的觀測數據,讓未來更可期。”
筑牢太空活動“壓艙石”——
從蹣跚學步到服務全球
4月20日9時30分左右,太陽爆發M7級耀斑,空間天氣中心當即組織會商研判,預計太陽在未來短時間內仍有可能爆發耀斑。12時前后,如意料中,太陽爆發X級大耀斑,導致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電離層發生短波吸收現象,并引起部分短波通信中斷。
空間天氣中心作為國際民航組織(ICAO)全球空間天氣中心的當值中心,迅速啟動三級響應,通過民航氣象中心向ICAO相關組織和業務系統發布《ICAO空間天氣咨詢報》。
這是中國成為當值中心以來首次發布空間天氣咨詢報,也是自2021年11月16日我國作為第四個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投入運行后服務全球的一次實踐。
據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徐相華介紹,全球空間天氣中心的建成,讓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具備了深度參與國際空間天氣領域相關事務的能力。
從服務我國到服務全球,背后的支撐是愈發成熟的監測預報業務。20年來,借鑒天氣預報經驗,中國氣象局形成了以定量預報為主的空間天氣預報預警業務,正式發布的預報產品達到24種,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預報準確率與國際水平相當。
跬步千里,時間記得所有路途。2008年9月25日21時19分許,隨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進入預定軌道,空間天氣中心的《空間天氣公報——“神舟七號”空間天氣服務》也在15分鐘內迅速出爐,記載著“神舟七號”入軌后至控軌前進出空間輻射較強的南大西洋異常區的具體時段,被發往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截至2016年10月29日,太陽活動水平低,爆發M級以上耀斑的可能性低……”“天宮二號”發射任務伊始,包括空間碎片碰撞、高層大氣阻力、高能帶電粒子以及電離層擾動等在內的空間天氣事件就被一一分析,其完美升空后,空間天氣專報仍在繼續。
如今,我國氣象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決策服務、專業服務、公眾服務和用戶培養為主的應用服務框架,具備了在軌航天器碎片預警、高能粒子環境及其輻射效應預報、中高層大氣環境預報、電離層環境預報、在軌衛星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研發和服務能力,在系列重要太空活動空間天氣保障服務中獲得成功,并不斷拓寬服務領域,面向航天、航空、導航、通信、地面長距離管網等專業用戶開展服務。
面向未來跑出“加速度”——
到2025年空間天氣業務能力有效提升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擘畫出至2035年空間天氣業務的發展藍圖——按照相關規劃統一布局,建設空間氣象觀測網;發展太陽風暴、地球空間暴等空間天氣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加強空間天氣中心能力建設。
20年的奮斗、摸索,積累下不少經驗,也顯現出一些短板弱項:太陽的部分關鍵譜段還缺乏觀測,行星際空間探測還是空白,觀測網尚未實現全國覆蓋,全球監測能力還比較有限;預報要素還未覆蓋整個空間天氣鏈條,數值預報系統尚未建立;專業服務在定量化、精細化等方面存在差距,公眾服務還有待全面開展;人才隊伍體系還不足以支撐精細化分工。
而這些不足,也將成為空間天氣中心面向未來跑出“加速度”的動力。
5月27日,中國氣象局印發《空間天氣業務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到2025年,以“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為標志的空間天氣業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建成“全時空、多要素、多領域”的空間天氣業務系統,提升天地配合、全球覆蓋的空間天氣觀測能力,建設第一代“全鏈路”日地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形成面向航天、航空領域的專業服務平臺,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圍繞提升基礎監測能力,《方案》提出4項具體任務,包括提升空間天氣監測規劃設計能力、完善空間天氣觀測網、提升空間天氣基礎數據產品質量、構建空間天氣數據集。
聚焦提升空間天氣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方案》提出建設第一代空間天氣數值預報業務系統,提升空間天氣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空間天氣短臨(0—12小時)和短期(72小時)精準預報、空間天氣中長期(4—30天)精準預測、空間氣候變化定量預測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等能力。
針對提升空間天氣服務能力,《方案》明確要發揮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效能、強化綜合分析決策服務、提升行業服務水平、加強空間天氣科普宣傳等。
聚焦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方案》指出,將加強太陽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研究、開展空間天氣監測技術和監測數據應用研究、建設空間天氣數值預報試驗平臺、開展空間天氣災害防御減緩理論與技術研究、加強空間天氣重點實驗室建設、完善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標準體系等。
藍圖已繪就,加速正當時!
在四川省稻城縣金珠鎮的花海間,藏著一個由數百面白色反射面天線組成的巨大的圓環形望遠鏡陣列,圓環的正中心有一個約百米高的鐵塔。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標志性設備之一——圓環陣太......
日常生活離不開天氣預報,航天員在太空中活動、火箭發射、衛星運行……也要關注空間天氣。如今,伴隨著太空探索的快速發展,空間天氣預報變得越來越重要。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氣象局開始空間天氣業務試驗。20......
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以下簡稱“空間天氣中心”)成立,在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第一筆。20年后的今天,空間天氣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經過20年建設,我國已......
英國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心未來有望提供關于太陽風暴的早期預警圣誕燭光晚餐看起來古老而誘人,但在這樣的日子里如果真的沒有衛星通訊和電能,當然更不用說看電視和熱剩飯了,人們恐怕就沒有心情過節了。英國政府日前......
9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調研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間天氣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鎮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禮一行首先來到海南空間天氣國家......
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后,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日地空間環境的災害性天氣會給航天、通訊、導航、電網、宇航員健康和空間安全等帶來嚴重威脅和巨大損失。而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后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因此,研究空間......
數值模型網格系統和太陽風暴事件擾動傳播示意圖太陽風暴從爆發到最終影響地球,需要三四天時間。按照過去的模擬計算模型和計算機運算速度,在人們計算出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的結果前,太陽風可能早已到達地球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