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問天20年:從白手起家到服務全球
2002年6月1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以下簡稱“空間天氣中心”)成立,在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第一筆。20年后的今天,空間天氣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經過20年建設,我國已基本建成監測、預報、服務三位一體的空間天氣業務體系,初步建成天地相結合的空間天氣監測系統,形成以定量預報為主的規范化預報預警業務,應用服務效益日益顯著,并不斷開拓新應用領域。“天地一體化”監測網把脈太陽——從白手起家到自主觀測 11次C級小耀斑、6次M級中等耀斑,并伴隨產生了日冕物質拋射……今年3月28日,被稱為“黎明星”的風云三號E星清晰記錄了本輪太陽爆發。 每發生一次耀斑過程,太陽就向地球釋放大量電磁波,其能量之大堪比數萬甚至更多枚核彈同時爆發,而日冕物質拋射產生的能量更是遠超于此。 “耀斑、日冕物質拋射還會引發地球空間暴,影響航天、航空、導航、通信、能源等多個領域。”空間天氣中心研究員張效信說,“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閱讀全文
空間天氣建模973項目啟動
6月8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基于子午工程和雙星計劃的地球空間天氣數值預報建模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司長張先恩、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于英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處長于晟、國家空間科學
《空間天氣》刊登文章介紹中國子午工程
在8月19日出版的美國《空間天氣》學術刊物上,發表了空間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子午工程總師王赤研究員介紹子午工程概況和最新進展的文章(New Chains of Space Weather Monitoring Stations in China,SPACE WEATHER
英國成立首家空間天氣預報中心
發生在2012年7月的太陽耀斑。 圖片來源:NASA/Royal Observatory Belgium 英國上周正式成立了第一家空間天氣預報中心。 英國政府在2013年年底便宣布將向該國氣象局的空間天氣業務中心提供資金,該中心的總部將設立在埃克塞特市。 該中心自今年5月以來一直在以每周
空間“天氣預報”,危險早知道
日常生活離不開天氣預報,航天員在太空中活動、火箭發射、衛星運行……也要關注空間天氣。如今,伴隨著太空探索的快速發展,空間天氣預報變得越來越重要。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氣象局開始空間天氣業務試驗。2002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并于2004年正式開展空間天氣業務。2021年11月16日,國
空間中心代表團參加美國空間天氣研討會
4月26日至29日,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環境研究預報室(以下簡稱預報室)一行三人赴美參加了空間天氣研討會(Space Weather Workshop)。此次會議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空間天氣預報中心(NOAA/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主辦。
英國注資提振空間天氣預報水平
英國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心未來有望提供關于太陽風暴的早期預警 圣誕燭光晚餐看起來古老而誘人,但在這樣的日子里如果真的沒有衛星通訊和電能,當然更不用說看電視和熱剩飯了,人們恐怕就沒有心情過節了。英國政府日前宣布將建立一個新的空間天氣預報服務中心,目的便是減輕這種災難場景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英國
多位院士專家:空間天氣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7月19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10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多位院士專家在會上指出,我國空間天氣預測預報從無到有,已成為航天和國民經濟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與地震、海嘯一樣,空間天氣災害也是一種低概率、高影響的重大災害。”中科院院士魏奉思說。 中國航天
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成立
11月16日,中俄聯合體全球空間天氣中心(以下簡稱“全球空間天氣中心”)在京揭牌,并召開領導小組會議。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呂爾學等出席揭牌儀式。 空間天氣關乎衛星運行、航空飛行、地面管網等高技術系統及人類健康等,特別是航空飛行安全和航空通信、定位、跟蹤,以及航空電子設備
中國科學家獲頒“歐洲空間天氣獎”
第14屆“歐洲空間天氣周”27日在比利時奧斯坦德開幕。當天,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獲頒“馬塞爾·尼科萊男爵空間天氣和空間氣候獎”,以表彰他在國際層面推動空間天氣合作所作的突出貢獻。 “歐洲空間天氣周”是全球三大區域性空間天氣研討會之一。受會議組委會委托,中國駐比利時使館代辦陳
中科院空間天氣預報APP上線運營
“太陽風速度最高達430千米/秒左右,地磁平靜至微擾。”11月28日上午8點,每位空間天氣關注者都能從一個名為“e SpaceWx”的手機客戶端(APP)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在這個以藍灰色為主色調的APP上,他們還能看到當天不同波長范圍下太陽表面和大氣層的圖像。 為了做這個APP,由中科院空間
務必警惕!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緊急預警
5月5日下午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發布太陽耀斑信息提示:北京時間2024年5月5日14時01分太陽爆發了一個強耀斑(X1.3級)該事件發生時我國處于白天耀斑對我國上空電離層產生了影響“預計未來三天仍有可能爆發M級甚至X級以上耀斑”防御指南:通信系統通過調整通信頻率或改變通信方式來避免通信質量下降或
我國空間天氣事件能量流動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后,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 日地空間環境的災害性天氣會給航天、通訊、導航、電網、宇航員健康和空間安全等帶來嚴重威脅和巨大損失。而所有空間天氣事件背后都有能量的流動和驅動。因此,研究空間天氣事件的能量流動,對理解近地環境和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十分重要。 空間天氣事件的
“北京極光”刷屏時,空間天氣科學家在忙什么?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890.shtm前不久北京“極光”事件刷屏。在北京看到“極光”實屬罕見,一般只有在接近極光卵的有限緯度(地磁緯度約65°~75°)處能觀測到。大家在興奮地感慨居然北京也能看到“極光”的時候,一群預判
“日地空間天氣預報的物理基礎與模式研究”項目啟動
1月13日至15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日地空間天氣預報的物理基礎與模式研究”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召開。 相關領導在發言中指出,這次“973”項目來之不易,機遇與挑戰并存,需要充分發揮人才集中的優勢,在前兩期“973”項目的基礎上,緊緊圍
NASA新任務:從國際空間站研究太空天氣
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圖像揭示了在地球大氣層中盤旋的大片橙色氣輝。NASA新的大氣波實驗將從空間站觀察這一氣輝,幫助科學家了解并最終改善地球上層大氣中太空天氣的預報水平。 圖片來源:NASA官網 科技日報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26日報道,NASA選擇了一項新
國際子午圈研討會暨空間天氣培訓班召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99.shtm雁棲青年論壇——2023年國際子午圈研討會暨“一帶一路”空間天氣培訓班9月14日在北京開幕。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的100多位知名空間領域專家、青年科學家齊聚懷柔科學城,圍繞基于國際子午
給太空做“超級CT”-揭秘世界級空間天氣“預報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40.shtm 今天一起了解中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近日,由16個觀測臺站、58個觀測點組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初步建成,和此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一起,形成了覆蓋全國的
2011磁暴、亞暴及空間天氣國際會議在杭州舉行
9月18日至9月23日,2011磁暴、亞暴及空間天氣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orm, Substorm and Space Weather,ICSSSW)在中國杭州舉行。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辦,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
空間中心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成功監測霧霾天氣
1月7日至16日和1月28日至31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霧霾天氣。由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自主研制的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利用吸收性氣溶膠指數AAI(The Absorbing Aerosol Index)成功對霧霾進行監測。中國氣象局正是利用該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
第12屆中俄空間天氣研討會在內蒙古召開
8月25日至29日,第12屆中俄空間天氣研討會(12th Sino-Russia Workshop of Space Weather)在內蒙古正鑲白旗召開。參加本次研討會的14位俄方代表分別來自位于伊爾庫茲克的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雅庫茲克的謝弗宇宙物理與高層大氣物理研究所和莫
我國太陽觀測技術獲得新突破-空間天氣預報將更準確
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于給太陽望遠鏡戴上校正“眼鏡”。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云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上結合了該技術,獲取太陽活動區大視場高分辨力實時圖像。 太陽爆發性活動會給地球及行星際
世界氣象組織:地磁暴凸顯空間天氣預報重要性
世界氣象組織13日發布公報說,地球近日出現幾十年來最強地磁暴之一,全球多地可見極光,凸顯了預測具有潛在破壞性的空間天氣事件的重要性。 極光通常見于極地地區。5月10日至13日,其他一些地區也出現極光,如美國佛羅里達州、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可見北極光,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可見南極光。 世界氣象組織說
今明兩天磁暴預警!未來幾天要時刻注意空間天氣信息
3月24日、25日和26日三天可能出現地磁活動其中3月25日可能發生中等以上地磁暴甚至大地磁暴預計地磁活動將持續到26日此次日冕物質拋射(CME)過程發生的位置幾乎正對地球,因此從地球看去,噴發物形成一個圓面,也就是以往我們提到的“全暈”。此類爆發活動噴出的太陽物質相對地球速度快、覆蓋度高,可能引起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12月4日可能發生小到中等地磁暴
北京時間12月1日17時到12月2日8時,受太陽日冕物質拋射(CME)爆發影響,地球出現3小時Kp為7的大地磁暴,3小時Kp為6的中等地磁暴,以及9小時小地磁暴,目前地磁活動還在持續中。(Kp指數即全球磁場指數,其反映的是每三小時地球磁場活動的情況,數值越大對應的地磁活動越強) 這與我們11月
沙塵天氣強弱主要取決于天氣氣候因素
沙塵暴是影響我國北方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這種災害雖不像臺風、地震那樣給人類帶來突發性和毀滅性的災難,但其常年季節性的侵擾,對國民經濟建設造成的損失較大,尤其是大氣沙塵氣溶膠突發性增多和遠距離輸送,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空氣污染以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視。 沙塵天氣與沙塵暴 沙塵天氣與沙塵
北京大學王玲華研究員訪問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7月19日,北京大學王玲華研究員訪問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并作了題為A Statistical Study of Solar Electron Events over One Solar Cycle的學術報告。空間中心20余位研究人員參加了本次學術交流。 通過
惡劣天氣利好煤炭股
昨天午后,煤炭股異軍突起,領漲兩市。截至收盤,山西焦化、美錦能源封漲停,云煤能源上漲4.43%,大有能源上漲3.97%,安泰集團上漲3.81%。 大同證券投資顧問付永指出,隨著我國經濟見底企穩的信號明確,煤炭行業的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另外,受寒潮天氣影響,大范圍降溫或成為煤炭股
極端天氣為何集中登場?
近來地球出現北半球冰封、南半球酷暑的“冰火兩重天”現象,美國東海岸遭遇暴風雪天氣和低溫,馬薩諸塞州的海浪凍成了冰雕,東北部部分地區氣溫甚至降到了“火星表面溫度以下”,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多地卻出現了極端高溫,悉尼氣溫創79年來最高。 “炸彈氣旋”導致美國低溫 此次,美國東海岸之所以出現數千萬人
沙塵天氣又要來了
據最新氣象資料分析,預計20-21日北京市有大風天氣,21日風力達今年以來最強,并伴有沙塵天氣。北京市氣象臺已于4月20日15時30分升級發布大風黃色預警信號、15時35分發布沙塵藍色預警信號;20日與北京市森防辦聯合發布森林火險橙色預警。預計,大風主要出現在兩個階段:一是20日下午至23時,有4級
元旦假期全國大部天氣晴好-南方地區多降水天氣
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元旦假期全國大部天氣晴好,南方地區多降水天氣。 內蒙古華北東北地區出現大風降溫天氣 受冷空氣影響,昨日,內蒙古中東部、山西、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山東北部和半島地區、河南西北部及遼寧、吉林中東部、黑龍江東南部等地出現6~8級陣風,局地9~10級;內蒙古中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