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硅降低白背飛虱的寄主喜好性、SRBSDV接毒率與獲毒率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創新團隊首次揭示水稻施硅降低白背飛虱的寄主喜好性,同時降低白背飛虱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的接毒率和獲毒率,從而降低白背飛虱對SRBSDV的傳播。相關研究結果在國際期刊《害蟲治理科學》上發表。
植物病毒絕大多數通過刺吸式昆蟲的刺吸行為傳播。病毒侵染往往導致嚴重的作物產量和品質損失,而針對作物病毒病本身沒有有效的治理技術。目前主要通過傳毒介體的化學防控來治理作物病毒病,但是化學防控容易產生抗藥性resistance、環境殘留residue和害蟲再猖獗resurgence的3R問題。調控傳毒介體的寄主選擇行為和寄主刺吸行為來降低病毒傳播是作物病毒病治理的新型綠色防控技術手段之一。
該研究發現,無論是在帶毒白背飛虱向不帶毒水稻接毒還是在不帶毒白背飛虱從帶毒水稻獲毒的過程中,白背飛虱對施硅水稻的喜好性均下降;施硅水稻上白背飛虱的接毒率和獲毒率均降低。這兩者可能與施硅介導的水稻硅化程度的增大有關,后者與水稻施硅導致的白背飛虱的唾液分泌和韌皮部汁液刺吸時間的縮短有關。
該研究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其它作物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水稻主動吸收和儲存硅,硅可大幅提升水稻的農藝性狀和抗逆性。因此該研究揭示的施硅降低SRBSDV的傳播是具有良好效應的綠色防控技術。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張洪程,1951年出生于江蘇南通。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1975年畢業于江蘇農學院農學專業并留校任教。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顧問,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副組長。......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團隊在《植物學報(英文版)》(JIPB: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論文。該研究發現在水稻1號染色體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從野生到馴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3周年。記者當日從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獲悉,該出版社策劃、組織出版的《袁隆平全集》,在袁隆平逝世三周年之際正式上市發行,以此弘揚袁隆平的科學思想、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傳播袁隆平......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發現一個耐高溫的關鍵基因,該基因編碼精氨酸甲基轉移酶,該轉移酶通過甲基化茉莉酸信號抑制子來調節茉莉酸信號強度,進而維持水稻小穗在高溫等惡劣環境下的正常發......
5月9日,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和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和劉耀光參加開幕式。其中,萬建民、謝華安和劉耀光分別就水稻雜種不育、種業創新與糧食安全、野敗型恢復基因等作主題......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賈桂芳團隊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Plant)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RNA結合蛋白通過m6A途徑介導的相分離過程調控......
糧食安全是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育種創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