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8-27 14:39 原文鏈接: 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含有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復序列的蛋白,即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蛋白是動植物中廣泛存在的一大類免疫受體蛋白。NLR類受體通常通過識別病原菌的一些特定效應蛋白來觸發小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即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應因子觸發的免疫反應)。迄今發現的多個NLR蛋白功能獲得性(gain-of-function)突變均能觸發類似ETI的抗病反應,引起組成性的細胞程序性死亡。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及中國水稻所錢前研究組合作報道了一個較為罕見的NLR蛋白突變wed(weaker defense)。該突變導致水稻對大多數白葉枯病病原小種的感病性增強。而這一表型在某些遺傳組合中表現為顯性,在某些組合中則表現為隱性。基因克隆發現wed引起了一個新的水稻NLR蛋白上核苷酸結合結構域中一個苯丙氨酸突變成亮氨酸。對203份水稻微核心種質進行基因分析表明,WED基因存在自然變異,其中84.7%的水稻中缺失該基因。對應遺傳分析表明wed對野生型的WED位點表現為隱性(或弱效應的不完全顯性),而對自然的缺失等位表現為完全顯性。通過對基因干涉突變體、正反互補轉基因株系以及回復突變體的綜合分析證明,wed實質上是一個NLR蛋白的功能獲得性突變。這與已有報道的NLR蛋白的功能獲得性突變均觸發自主免疫反應的現象截然相反,表明水稻中可能存在一種新的NLR類蛋白的作用模式或調節機制。也暗示自然界中可能存在這樣一種潛在的感病機制,即特定生理小種可能通過行使類似wed突變的致病效果來修飾特定NLR蛋白,進而對多個抗病信號途徑進行抑制,最終導致植物致病性。

      白葉枯病是水稻三大傳統病害之一,迄今已在不同水稻品種中鑒定到多個白葉枯病抗病蛋白。由于這些抗病蛋白在結構上存在多樣性,不同類型抗病蛋白介導的抗病機制沒有明確的交互現象,使得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水稻中存在多樣性的抗病蛋白介導的白葉枯病抗病信號途徑。有意思的是,NLR蛋白突變wed不僅破壞了水稻對白葉枯病的基本抗性,即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病原相關分子模式觸發的免疫反應),也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至少三種類型抗病蛋白:Xa3/Xa26-,Xa4-及Xa21-介導的抗病性。這一發現首次明確了水稻中不同類型的白葉枯病抗病信號途徑間存在共同的調控機制。

      通過對水楊酸含量的測定,該研究同時揭示了wed的感病性伴隨著水楊酸含量的升高以及水楊酸信號節點基因NPR1的表達下調,這與擬南芥中報道的水楊酸作為抗病信號分子正調控NPR1的表達以及擬南芥的抗病性相反。暗示了水稻中可能存在水楊酸合成的反饋調控機制。此外,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的機制分析,排除了已知抗病相關蛋白RAR1,OsRac1,以及PhyB對WED功能的影響,也進一步證明了WED介導的水稻抗病信號途徑具有顯著的特殊性。


    相關文章

    基因編輯一針“剪”血,助力角膜新生血管治療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黃錦海、周行濤團隊,與暨南大學附屬深圳眼科醫院教授雷和田團隊、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教授王勤美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針對VEGFA基因的CRISPR/Cas9......

    基因編輯家蠶表達外源絲蛋白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NASNexus在線發表了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教授譚安江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構建多種家蠶絲腺表達體系,實現了蜘蛛和袋蛾絲蛋白等在家蠶內的......

    8年戀愛、4篇論文,他們為科研“吵了無數次”

    最近幾年,每隔一段時間,張沖就會發一個朋友圈,配文為“這一秒鐘科學不重要”。配圖則為一篇新上線論文截圖,她和丈夫薛瑞棟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情人節,這個系列的朋友圈再次“更新”。此次的配圖為一篇Natu......

    基因編輯技術揭開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謎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藻類生理過程與精準分子育種團隊與合作者利用精準基因編輯技術揭示了海洋硅藻對種群密度信號的感知和傳遞機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學會雜志》上。陸地和海洋中的動物會通過......

    基因組系統解析工具開發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包振民團隊開發國際首個整合宏觀/微觀進化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的綜合分析工具(PanSyn,https://github.com/yhw32......

    遺傳發育所揭示水稻RNA識別結構域蛋白抑制外源基因沉默的機制

    植物是復雜的生物系統。植物體內基因的表達受到多種水平的調控,如轉錄水平、轉錄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從而對基因表達進行精密高效的調控。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勁松研究組篩選OsEI......

    Brain:科學家識別出參與阿爾茲海默病中神經元易感性發生的關鍵基因

    神經變性疾病早期階段的特征是離散腦細胞群中蛋白質的積累以及這些腦細胞的退化,對于大多數疾病而言,這種選擇性的易感性模式是無法解釋的,但其對于病理性機制或許能提供重要的見解。阿爾茲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癡......

    2024年中國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CRISPR/Cas優勢明顯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凱賽生物(688065.SH)、華熙生物(688363.SH)、華恒生物(688639.SH)、川寧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數據:ZFNs技術;......

    厚積薄發我國科學家揭開表觀遺傳“神秘面紗”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決定了生物體的全部表型。但問題來了,在相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身高、膚色、性格、健康狀況等并非完全相同,這是為什么?為了揭開表觀遺傳的“神秘面紗”,科......

    基因解碼揭示人類無尾之謎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遠古祖先的基因變化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人類不像猴子那樣有尾巴。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