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沉積物疏浚作為有效緩解藍藻水華的措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態學機制研究不夠深入。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環境基因組學學科組副研究員萬文結和楊研究員玉義與德國萊布尼茨淡水生態和內陸漁業所(IGB)研究人員開展合作,以藍藻水華嚴重的武漢南湖為研究對象,測定了南湖疏浚前后水體的浮游細菌群落組成以及水體與沉積物的理化性質。研究人員使用多種統計學分析方法,從稀有和豐富種的角度分析了浮游細菌對環境擾動的適應性。研究結果表明,稀有浮游細菌較豐富浮游細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稀有和豐富浮游細菌的群落組裝受水體含氧量的影響,群落組裝可以作為反映浮游細菌群落功能的生物指標。該研究為稀有和豐富浮游細菌多樣性的維持提供了新見解,豐富了疏浚措施治理藍藻水華的環境政策理論基礎。
研究成果以Stronger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rare rather than abundant bacterioplankton in response to dredging in eutrophic Lake Nanhu (Wuhan, China)為題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德國科學基金委資助。
圖 1 豐富種和稀有種對疏浚前后響應的概念圖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普遍認為,動物最早于6.35億年前出現在地球上。但由英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中非大西洋沿岸加蓬附近的法蘭西維利安盆地,發現了約21億年前可能存在更早生態系統的證據。這一發......
比利時列日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一個研究團隊在距今約17.5億年的一種藍藻化石中發現了類囊體膜結構,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類囊體化石,比此前類囊體化石的最早紀錄提前了約12億年。新研究為進一步了解藍藻......
研究人員幫助揭示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重要生物“觸角”的圖像。大自然已經進化出通過光合作用來利用太陽的能量的結構,但這些陽光接收器不屬于植物。它們存在于被稱為藍藻的微生物中,藍藻是地球上第一個能夠吸收陽光......
每年7-8月份是無錫太湖藍藻易發季節。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叢海兵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能藍藻微能耗加壓控藻船近日在無錫太湖下水,試運行取得圓滿成功,其對湖面藍藻控藻率可達到80%......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周叢照教授課題組,從巢湖成功分離五株侵染偽魚腥藻Chao1806的噬藻體Pam1~Pam5,揭示了Pam1~Pam5的進化多樣性及它們在巢湖自然水體中......
“目前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藍藻水華只是水體污染的結果,治理水華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藍藻水華也就消失了,無需研究藍藻水華的基礎科學問題。這種看法反映了對藍藻水華問題認識上的不深入,是過于簡單化......
產毒藍藻水華威脅水生態系統健康和飲用水安全,除了在淺水湖泊常見的微囊藻水華之外,新型水華藍藻——拉氏尖頭藻(Raphidiopsisraciborskii)由于其入侵性、高毒性、暴發性等特征日益受到關......
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沉積物疏浚作為有效緩解藍藻水華的措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態學機制研究不夠深入。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
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沉積物疏浚作為有效緩解藍藻水華的措施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在城市湖泊治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疏浚背后的生態學機制研究不夠深入。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完成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從藍藻的表型可塑性角度,創新性地將實驗室數據與數學模型模擬成果相結合,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