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卓君團隊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編輯,產生了具備極端環境耐受能力的孢子,從而使其在特定條件下分泌塑料降解酶。同時,團隊通過塑料加工方法將孢子包埋在塑料基質中。該研究為開發新型可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有望破解當下嚴重的白色污染難題。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化學生物學》。
2016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夠利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為碳源的細菌,其通過兩種酶降解PET。后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由4種單體合成的聚合物RHPs,這些單體能與目標蛋白表面相互作用,使降解酶在塑料加工過程中保持穩定性。然而,RHPs合成難度高,且難以適應塑料加工的高溫環境。
長期以來,許多微生物進化出針對惡劣環境條件的抵抗力。當處于不再適合生存和繁殖的極端環境時,細菌會轉變成孢子的形式,以耐受極端的干燥、溫度和壓力。
在該研究中,戴卓君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改造枯草芽胞桿菌,將可控分泌塑料降解酶的基因線路導入其中,并在二價錳離子的脅迫環境中,迫使枯草芽胞桿菌“休眠”,形成孢子形態。產生的孢子帶有編輯的基因,相比細菌具備了針對高溫、高壓、有機溶劑和干燥的耐受性。
他們將工程化改造的孢子溶液與聚己內酯(PCL)塑料母粒直接混合,制備出性能穩定的“活”塑料。測試結果表明,這種活體塑料與PCL普通塑料在屈服強度、應力極限、最大形變量和熔點等參數上均無顯著區別。在日常使用環境中,孢子保持休眠狀態,塑料也可保持穩定的使用性能。
研究發現,孢子被釋放及激活后,活體塑料可以在六七天內迅速降解,而傳統PCL塑料在21天后依舊剩余約40%的分子量。研究團隊還使用單螺桿擠出機進行了小規模工業化測試,發現活體塑料具有快速、高效的降解效率。
研究團隊還驗證了該系統的普適性。他們將帶有綠色熒光質粒的孢子分別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聚羥基脂肪酸酯、PET進行混合加工,發現即使從加工溫度為300攝氏度的PET塑料中釋放出來的孢子,依舊可以復蘇并重新表達綠色熒光,為制作其他基底的活體塑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戴卓君團隊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編輯,產生了具備極端環境耐受能力的孢子,從而使其在特定條件下分泌塑料降解酶。同時,團隊通過塑料加工方法將孢子包埋在塑料基質中。該研究為開......
記者25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竹子中心)獲悉,該中心以竹代塑創新團隊利用竹材細胞壁定向活化與模壓技術,成功將竹材直接加工成高強度、耐水以及可降解的全竹熱固性塑料異形產品。相關研......
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人員首次利用細菌制造出一種具有熱穩定性的塑料,性質類似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相關研究21日發表于《細胞》旗下《生物技術趨勢》雜志。大多數用于包裝和工業用途的塑料......
再生塑料變廢為寶,節約資源,但是再生塑料中一些有害物質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再生塑料的質量和性能,還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影響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制定合理的限量標準是確保再生塑料安全使用的......
材料科學前沿,一場關于“塑料”與“溫差”之間的美麗邂逅悄然上演。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科研人員攜手國內外科研力量,開發了一種稱為“聚合物多周期異質結”(PolymericMulti-h......
近日,由清華大學教授陳國強團隊成果轉化的微構工場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產品,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正式認證。在自然界的神奇寶庫中,大部分微生物都攜帶著一種特殊的“脂肪”——聚羥基脂肪......
近日,我所節能與環境研究部新型膜技術研究組(DNL0905組)康國棟研究員和曹義鳴研究員團隊研發的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膜接觸器天然氣脫碳技術,在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天然氣處理廠(Te......
4月23日,巴斯夫在CHINAPLAS2024國際橡塑展上展示了一系列基于循環解決方案的共創成果。據介紹,巴斯夫一直倡導“碳索之路,攜手同塑”,旨在推動塑料行業向邁向更可持續、更具循環性的未來。這一旅......
在日常生活中,納米/微塑料顆粒(NMPs)的存在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NMPs似乎無處不在——水、土壤、空氣,甚至是人類心臟、胎盤中。它們不僅對生態系統構成威脅,也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潛在影......
日本6家機構共同宣布,生物降解塑料 (聚乳酸除外)即使在深海也能被微生物分解,這一發現是世界第一次。這些研究機構來自東京大學、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群馬大學、產品評價技術基礎機構、產業技術綜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