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水文調蓄功能可作為基于自然的水資源與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中的重要載體,在維護流域水量平衡、減輕洪旱災害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干旱調節功能是濕地水文調蓄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從流域尺度上定量評估濕地干旱調節功能是當前國際濕地生態水文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
東北地理所水文與水資源學科組研究團隊近年來聚焦流域濕地水文調蓄功能定量評估研究,取得了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Wu et al., 2020a; 2020b; 2020c),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流域濕地干旱調節功能定量評估的理論框架(圖1),在中國嫩江的甘河流域和加拿大St. Charles河的Nelson河流域開展了研究,定量評估了濕地對水文干旱以及氣象干旱向水文干旱演化的調蓄作用。
圖1. 濕地水文干旱調節功能定量評估框架
研究發現,濕地可明顯縮短干旱持續時間和緩解水文干旱的嚴重程度(圖2A),減緩干旱發展進程和加快干旱恢復過程(圖2B)。
圖2. 濕地對水文干旱持續時間、嚴重程度(A)和干旱演化特征的影響(B)
濕地可以削弱氣象干旱-水文干旱的關系(圖3A),延長氣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傳播時間(圖3B)和響應周期(圖3C),降低氣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轉變概率,。在濕地調蓄作用下,甘河和Nelson河氣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轉變概率分別下降了19%和18%。但是,濕地對干旱調蓄作用的強度和效應有明顯差異性,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濕地發揮著加劇干旱嚴重程度的作用。
圖3. 濕地對氣象干旱-水文干旱的相關性(A)、傳播時間(B)和響應周期(C)的影響
該研究創新了流域濕地水文調蓄功能定量評估方法,揭示了流域濕地干旱調節功能大小及其作用機制,為全球氣候變化下基于自然的流域干旱風險應對提供新的思路,對流域濕地恢復保護、水資源綜合管控與應對氣候變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水文與水資源領域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由東北地理所吳燕鋒特別研究助理(第一作者)、孫敬軒博士、胡博亭博士、章光新研究員(通訊作者)和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Alain N. Rousseau教授、Marianne Blanchette博士以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胥毅軍教授共同完成。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共同資助。
論文信息如下:
Wu, Y., Sun, J., Blanchette, M., Rousseau, A.N., Xu, Y.J., Hu, B. Zhang, G. Wetland mitigation functions on hydrological droughts: From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to propag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roughts to hydrological droughts. Journal of Hydrology, 128971.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2.128971,2022
其他相關論文信息:
[1] Yanfeng Wu, Guangxin Zhang, Alain N. Rousseau.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basin-scale hydrological services of wetlands.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0a, 63(02): 279-29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0-018-9372-9
[2] Yanfeng Wu, Guangxin Zhang, Alain N. Rousseau, Y. Jun Xu. Quantifying streamflow regulation services of wetlands with an emphasis on quickflow and baseflow responses in the Upper Nenjiang River Basin, Northeast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0b, 12456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20300251
[3] Yanfeng Wu, Guangxin Zhang, Alain N. Rousseau, Y. Jun Xu, étienne Foulon. On how wetlands can provide flood resilience in a large river basin: A case study in Nenjiang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0c, 125012.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濕地遙感研究團隊在已研發的集成面向對象和分層決策樹濕地遙感精準分類方法基礎上,進一步分析5.3萬余景Landsat系列衛星的遙感影像,構建了30米空間分辨率的中國國家......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在紅色草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全面投入使用。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高寒濕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對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估算進行了優化創新研究,揭示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特征、歷史變化和未來趨勢。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置身莫莫格濕地中,舉目可見天空碧藍如洗......
《中國沼澤志》(第二版)總結凝練了近年來國內外沼澤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摸清了我國主要沼澤的“家底”,為后續濕地的保護恢復、綜合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置身莫莫格濕地中,舉目可見天空碧藍如洗......
不同優勢植物功能群濕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三種溫室氣體凈交換對增溫的響應。中科院大氣所供圖全球增溫對濕地的溫室氣體“匯”(簡稱碳匯)功能有沒有影響?有何影響?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
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和增碳潛力已成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解決方案之一,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決方案。濱海濕地也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溫升高、降水變異、大氣氮沉降等環境變化決定濱......
2月2日是第27個世界濕地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再新增北京延慶野鴨湖、黑龍江大興安嶺九曲十八灣、江蘇淮安白馬湖等18處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82處;面積764.7萬公頃,居世界第4位。今年......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恢復”。這一主題強調了優先恢復濕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復和復原退化的濕地。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過分干擾,一些濕地的生態......
濕地水文調蓄功能可作為基于自然的水資源與氣候變化解決方案中的重要載體,在維護流域水量平衡、減輕洪旱災害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干旱調節功能是濕地水文調蓄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