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清華控股有限公司獲悉:已經擁有幾十項國家ZL、上世紀90年代即開始試驗示范的清華大學利用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鹽堿地改良與生態修復ZL池”近日再獲四項發明ZL授權:“對濱海鹽堿地的土壤進行脫鹽的方法和系統”“微藻養殖設備”“重度堿化土壤改良劑的應用”與“輕度堿化土壤改良劑及其加工方法”,進一步豐富了清華大學鹽堿地改良與生態修復方面的技術儲備。
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的鹽堿地大約有9.5億公頃,僅我國就占1/10。從1995年開始,清華大學指派徐旭常院士與陳昌和教授牽頭,在國際上率先利用工廠排放的脫硫石膏,嘗試對我國多個地區的堿化土壤進行改良。截至2013年底,這一技術的實施范圍已經覆蓋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天津、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山西等我國北方有堿化土地的大部分省區,改良后種植的作物包括玉米、苜蓿、水稻、向日葵、甜高粱、葡萄和枸杞等,改良規模已達15萬畝以上。
在實踐中,發明者多次將改良后的作物樣本和土壤樣本送到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土壤檢測中心進行最苛刻的檢測。結果顯示,不僅各項有害指標遠低于國家標準,而且各項營養物質指標高于同類作物。專家解釋,鹽堿地千百年來既未經耕種也沒有污染,一旦賦予其生命,作物生長條件自然十分優越,因此這種地里結出的是真正的高品質有機作物。此外,在不增加任何投資的情況下,改良后的堿化土地及其植被每畝每年的碳匯高達2至4噸,具有很高的環境效益。為此,清華大學提出了“利用十幾年的時間,為國家改造一億畝具有農業利用潛力的鹽堿地”的戰略目標,并且牽頭發起組建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依托清華大學鹽堿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研究中心,整合技術、資金與相關資源,打造專業化、規模化的鹽堿地改良和農業全產業鏈管理平臺,實施清華大學利用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改良億畝堿化土壤重大工程,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改良鹽堿地平均每畝造價3000元左右,所需費用最長可30年分擔,一次改造終生受益。經改造的鹽堿地,第一年作物產量可以達到當地最高標準的60%左右,從第二年起即可比肩當地最優標準。目前,華清農業已在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吉林省大安市和河北省張北縣各建立一個鹽堿地改良示范基地。
6月30日,清華大學2024屆研究生畢業生典禮舉行,37歲時夢圓清華的視障青年梁江波成為9000多名清華2024屆研究生畢業生中的一員。澎湃新聞從清華了解到,梁江波是清華首位全盲研究生畢業生。在畢業典......
隨著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科技工作者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長期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緊張的科研環境,關注身心健康問題極為重要。2024年5月28日,在第八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中......
日前,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2024屆畢業生就業進展平穩有序,近九成已取得工作錄用或完成簽約。同時,該校也對近幾年清華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介紹。據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介紹,近年來,清......
近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類腦計算研究團隊研制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該成果刊登在5月30日《自然》雜志封面。這是該團隊繼異構融合類腦計算“天機芯”后,第二次登上《自然》雜志封面,標志著我......
近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類腦計算研究團隊研制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該成果刊登在5月30日《自然》雜志封面。這是該團隊繼異構融合類腦計算“天機芯”后,第二次登上《自然》雜志封面,標志著我......
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帶領課題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組成交叉研究團隊,在智能光計算芯片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他們......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袁一雪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學博物館),志愿講解員葉宏正在接待前來參觀“海外奇器”展覽的參觀者。無論是介紹精密的科學儀器展品,還是展品或圖片背后的故事,他都娓娓道來。在......
5月9日,“極限集(LimitSets)”數學藝術展在清華大學雙清綜合樓開幕。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數學中心”)攜手墨西哥駐華使館,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墨西哥研究中心(北京)及......
5月6日晚10時30分,北京海淀疾控發布情況通報稱,對“醉愛”時尚餐廳工作人員、環境和食品進行樣本采集和全面檢測,檢出部分樣本呈諾如病毒陽性。綜合判斷,此次事件系因諾如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胃腸炎。目前,......
辦學經費,是高校發展的核心與基石。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的開展,都有賴于教育經費的支持。近日,隨著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信部直屬高校陸續在其信息公開網公布了2024年部門預算,全國陸續已有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