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溫州醫科大學、第四軍醫大學、中科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骨畸形發育不良硫酸鹽轉運因子基因突變是導致發育不良性椎弓峽部裂(Spondylolysis)的病因。這項研究發布在6月1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溫州醫科大學的蔡濤(Tao Cai)教授和第四軍醫大學的羅卓荊(Zhuo-Jing Luo)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椎弓峽部裂是一種于脊椎骨連接之間有缺陷的現象。此缺陷可能進一步導致小應力骨折,降低脊椎骨穩定度,使得椎體產生滑脫的情形。椎弓峽部裂很多人沒有癥狀,所有大多不自知。當出現癥狀時,下背痛最為常見。疼痛通常延伸至較低背部而且很像肌肉拉傷的感覺。疼痛會隨著劇烈運動或活動惡化。癥狀經常出現在青少年成長最快速地時期,多在15至16歲間。目前對于這一疾病的遺傳病因尚不清楚。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的目的旨在鑒別出發育不良椎弓峽部裂患者的基因組突變,以及這種異常的潛在發病機制。通過對椎弓峽部裂患者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和功能分析,他們在一個中國家族的5名受累患者中鑒別出了硫酸鹽轉運因子基因SLC26A2的一個新型雜合子突變(c.2286A > T; p.D673V)。通過篩查30名無親緣關系的椎弓峽部裂患者鑒別出了這一基因中另外兩個突變(1號內含子中的c.1922A > G; p.H641R和g.18654T > C)。
原文雜交分析結果表明,SLC26A2豐富表達于發育14.5天小鼠胚胎的腰骶椎中。相比于野生型細胞,轉染突變SLC26A2的CHO細胞硫酸鹽吸收活性顯著下降,證實了這兩個錯義突變的致病性。進一步分析基因-疾病網絡揭示出了一個對腰骶椎發育負責的發病網絡。
新研究第一次在發育不良椎弓峽部裂患者中鑒別出了常染色體顯性的SLC26A2突變。深入分析研究揭示的基因-疾病網絡將有助于推動對發育不良性椎弓峽部裂和脊椎滑脫患者及無癥狀高風險個體的研究。
記者27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代方銀教授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研究揭示了其調控機制。該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得到人類受試者研......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豬肉的偏好也發生改變,更加偏愛吃優質的瘦肉。我國地方豬肉質優良,但普遍肥肉多、瘦肉少。比如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湖南地方豬寧鄉花豬,瘦肉率僅38.6%,而國外引進豬種(杜......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科技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
最近發表在《植物科學前沿》(1)上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整套表達的球蛋白基因,這些基因編碼燕麥中的主要儲存蛋白及其染色體位置。為了獲取這些信息,研究人員利用串聯質譜法(MS/MS)分析分離的球蛋白,以確認......
盡管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已經在APOE、BIN1和CLU等基因中發現了數百種與AD相關的常見變異,但是由于GWAS存在基因組覆蓋密度低和檢測罕見變異能力差的問題,目前與AD相......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腸癌多組學研究成果發布 結直腸癌被稱為“沉默殺手”,全球每年結直腸癌新增病例約190萬例,發病率居所有癌癥第三位。更可怕的是,約2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死亡率更是高居各類癌癥第二位......
科技日報北京8月8日電(記者劉霞)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兩個對胰腺腫瘤生長起關鍵作用的基因:腫瘤抑制基因USP15和SCAF1。研究發現,擁有這兩個基因突變的人,其腫瘤更有可能快速生長,但這些腫瘤也更容易受到化療的影響。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