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由該校教授曾建國團隊與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三文等合作進行的一項關于黃瓜苦味基因的研究成果,11月28日被《科學》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出版,實現了該校以并列第一作者單位在《科學》上發表高水平論文“零的突破”。
黃瓜中三萜類化合物葫蘆素的蓄積是導致黃瓜苦味的主要原因。針對該研究,曾建國提出,生源合成途徑上的化合物肯定會留下代謝組分痕跡,并據此設計了從超過一噸的鮮黃瓜葉中提取總三萜類組分,再進行三萜化合物規模化分離、制備與鑒定的方案。在他與黃三文共同指導的博士后周淵等的努力下,研究人員完成了近30個三萜類化合物的分離,發現了超過10個三萜類新結構成分,尤其是從黃瓜葉中分離得到了葫蘆素C的生物合成前體---去乙酰基葫蘆素C,經驗證發現其能在乙酰基轉移酶的作用下轉化為葫蘆素C。這也是葫蘆素C生物合成的最后一個步驟,為最終找到黃瓜苦味控制“開關”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的取得,基因組學大數據與分子生物學及化學研究的有效結合是一個重要原因。為解析“影響黃瓜商品品質的苦味如何形成?”這一蔬菜生物學問題,黃三文與曾建國等團隊展開合作,經五年努力摸索出一套在非模式植物中研究重要植物天然產物代謝途徑的方法,進而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等手段,終于首次通過黃瓜揭示了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合成基因簇的精確調控機制。
曾建國表示,基于該研究成果,湖南農大研究團隊正在進行一種名為“博落回”的藥用植物中血根堿的生物合成相關研究,這有望加速藥用成分“菌工化”生產和分子育種。此次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和調控機制的破解,還使將來從天然植物資源提取邁向微生物發酵工程以擴大藥物來源成為了現實可能。
近日,國家藥典委發布“關于生物活性測定方法設計、建立及驗證指導原則標準草案的公示”的通知。生物活性測定方法設計、建立及驗證指導原則草案分為6個板塊,分別為:1.分析目標概況;2.生物活性測定方法的設計......
2024年6月14日,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在天津盛大開幕(專家學者齊聚,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盛大開幕!)。有來自各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界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以......
2024年6月14日,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在天津盛大開幕。本次論壇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全國衛生健康職業教育教學指......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主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全國衛生健康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藥學類專業委員會,天津市藥理學會,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市安定......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鑫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團隊,紐約市立大學教授AndreaAlù合作,利用數字控制技術和碳化硅MOSFE......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