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場作用的機制尚不明晰。闡明低滲透土壤中熱耦合電動力傳輸的機制,對土壤有機污染的低碳高效微生物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熱耦合電動力在納米孔道內的污染物傳輸機制不清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焦文濤研究組與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Lukas Y. Wick 教授合作,以SEM-EDS和BET孔道占用從微觀角度揭示了熱耦合電動力驅動新污染物PFOA在難到達的2-10nm吸附位點的顆粒內擴散的機理;熱效應通過粘滯性強化電滲微流是其主要的耦合作用機制。
針對熱耦合電動力在微米孔道內的降解菌傳輸機制不明的問題,以流式細胞儀和石英晶體微天平量化表征了熱耦合電動力降低細菌吸附剛性,從而強化了降解菌的遷移達3.5倍;熱效應通過調控固液介質理化性質強化電泳克服DLVO吸附力,是熱-電動力耦合的主要機理;相關性矩陣熱圖分析表明,粘滯系數、介電常數、zeta點位是熱強化電動力的主控因子。
熱耦合電動力傳輸污染物(A)和降解菌(B)的物理機制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 et al., 2024, 2025)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 et al., 2023)。單永平助理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焦文濤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2277011 & 42077126)、博士后面上、特別資助(2022M713300、2023T160667)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3c1059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7954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1001074223004722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