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熟稔菌群“好細菌”與“壞細菌”的概念區分,但對于微生物學來講,其劃分并不是絕對的。4月1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一篇論文指出,坦桑尼亞的哈扎人的腸道菌群中令人意外地缺少雙歧桿菌——一類通常存在并被認為對我們健康非常有益的“好細菌”。此研究指出了他們可能受采集生活方式影響的腸道菌群組成的特別之處,同時表明,所謂“正常”或者“健康”的微生物菌群概念,應是受環境影響的。
此次最新出爐的研究描述了哈扎人——一群仍然保持著狩獵采集生活方式的人類的腸道菌群的“詳細目錄”,研究者包括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阿曼達·亨利、美國內華達大學的艾麗莎·克里騰和她們的研究團隊。研究人員從糞便中分析了哈扎人和西方人腸道中的細菌和一些微生物代謝物(短鏈脂肪酸,SCFAs)。他們發現這兩個族群在微生物和短鏈脂肪酸的組成上都有區別,哈扎人的腸道菌群更加多樣化;哈扎人的腸道菌群的另一個特點是男女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有差異,這可能與不同性別分工有關。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哈扎人的腸道菌群中缺少雙歧桿菌,一種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有1000多億個細菌在人的腸道中“盤踞”著,按照它們對人體的影響,被分為有益菌、無害菌和有害菌3大類。其中雙歧桿菌就是有益菌的杰出代表,其1899年就被法國學者從母乳營養兒的糞便中分離出來,由于近幾十年來微生態學的崛起和醫學革命的進展,雙歧桿菌的重要性越來越被認識到,其制品也在世界范圍都得到廣泛應用。腸道微生物早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雙歧桿菌尤其可作為判斷人體腸道健康與否的指標,但哈扎人的腸道菌群竟缺少這種在其他人類和牲畜腸道內都有的“好細菌”。
新石器時代人類從狩獵采集到農業社會的轉變,帶來了在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顯著改變,人類和他們的腸道菌群都需要適應這些改變。新的研究代表了我們理解這種共同適應中的重要一步,并且提示我們,“正常”或者“健康”的微生物菌群的概念是受環境影響的。
人們知道水果、蔬菜和谷物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對人類腸道乃至整個身體的健康都非常有益,但其原理是什么呢?來自丹麥技術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揭示,膳食纖維能影響結腸內細菌的行為,從而增加體內的有益物質,減......
腸道是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畜禽健康養殖與農牧復合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孔祥峰帶領團隊系統比較了不同品種豬腸道屏障發育規律的差異及飼糧纖維調控作用,......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人們知道水果、蔬菜和谷物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對人類腸道乃至整個身體的健康都非常有益,但其原理是什么呢?來自丹麥技術大學和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揭......
據新一期《自然》發表的論文表明,雄性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的紊亂可能會影響其后代健康。眾所周知,導致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失衡的環境因素會塑造宿主的生理和疾病相關反應。但父系腸道微生物組對后代的影響尚不明確。為......
摘要:白酒是我國優勢傳統發酵食品,經固態發酵蒸餾而來,富含微生物發酵產物。然而,作為一種酒精飲料,白酒過量飲用會導致酒精性肝臟疾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Akkerma......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南華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發現,某些遺傳性眼病中的視力喪失可能是由腸道細菌引起的,而且可能可以通過抗菌劑治療......
暴飲暴食癥(OD)患者通常表現出對可口食物的渴望。對暴飲暴食的控制減少通常會導致過度偏好高能量和美味的食物,以及在短時間內過度進食。這可能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飲食和壓力是OD發展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在......
大約4.65億年前,一只三葉蟲在現在的捷克布拉格附近死亡。這種動物的最后一餐仍然在它的腸道里,沉積物將它的尸體埋在古生代海洋的海底。在那里,它被埋葬了漫長的時間。現在,科學家已經推斷出這餐的內容,為這......
腸道內穩態(intestinalhomeostasis)是由特化的宿主細胞和腸道微生物群落所維持,Wnt/β-連環蛋白信號對于胃腸道的發育和平衡至關重要,其功能失調往往與炎癥和結直腸癌的發生有關;Ax......
腸道內穩態(intestinalhomeostasis)是由特化的宿主細胞和腸道微生物群落所維持,Wnt/β-連環蛋白信號對于胃腸道的發育和平衡至關重要,其功能失調往往與炎癥和結直腸癌的發生有關;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