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5-29 09:35 原文鏈接: 王加寧:用微生物拆掉“化學炸彈”

      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是人類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但隨著越來越多油氣井的出現,土壤石油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這顆“化學定時炸彈”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

      而山東省科學院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王加寧帶領的“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團隊另辟蹊徑,找到了拆掉這枚炸彈的“秘密武器”:愛吃石油的微生物。

      世界難題

      據了解,我國大慶、勝利、遼河和中原等油田數萬口油井附近100~200平方米的范圍內都看不到草木生長的痕跡。

      “土壤被原油污染后就成了不毛之地,每開采40億噸原油,就有7%的原油流入周圍環境。”王加寧說。

      而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既是油田環境保護的世界性瓶頸難題,也是衡量國家污染土壤治理技術水平的標志。

      目前,石油土壤污染修復方法主要有3種: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通過物理方法或者化學方法處理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土壤變成廢渣,難以根本解決問題。而利用微生物分解石油,不僅能修復污染,還能讓土壤更加肥沃。

      生物修復作為土壤污染治理的主流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受限于石油類污染物的降解難度,一直還未形成工程化和實用化的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

      王加寧團隊從十幾年前就開始承擔國家“863”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課題。“難度在于石油成分很復雜,包括烷烴類的、芳香烴類的、石油里面的膠質和瀝青質。因為石油成分復雜,受污染土壤中可能存在幾百上千種化合物,一種方案很難修復。”他說。

      因此,該項目技術攻關的難點之一就是不斷篩選,找到效果最好的菌群。“要篩出來一個菌劑最好的配方,可能得幾百上千次實驗。”王加寧說。

      拆掉“炸彈”

      2013年山東省科學院聘請了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郭書海研究員作為學術帶頭人,成立了“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創新團隊。數年來,他們經歷了不斷重復的實驗,針對烷烴、芳烴和膠質等石油組分的降解過程、強化機制及材料設備,開展了修復原理、工藝方法和技術工程化三方面的全鏈條創新,以電動協同、微生物包埋、生物增溶為增強手段,創建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強化修復工程技術體系。“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復工程技術體系構建及應用”成果榮獲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實際上,這些微生物就“生活”在油田附近。“油田周圍被污染的油泥地里生長著不少微生物。其中有一些依靠石油中的碳源生長,我們先挑選出‘飯量’大的,然后進一步篩選論證,將它們制成菌劑。”王加寧說。

      從上萬種菌群中發現適合細菌之后,研究人員還要找到最適合培養菌群的環境,然后投入模擬應用,再次不斷實驗。

      最終,該團隊在石油污染土壤、采油產生的油泥砂、多環芳烴及農藥污染場地及農業面源污染等領域的修復技術上取得了較大突破,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方面,開發了耐鹽、耐低溫、耐高油污修復菌劑2個,結合生物強化、生物刺激、土壤改良等技術,在勝利油田建立了石油污染修復前、修復中和修復后的技術應用規范,填補了我國利用微生物—植物聯合修復石油污染土壤的空白。

      落地生根

      目前,該成果在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和吉林油田進行工程應用,累計處理石油污染土壤12萬噸,消減了生態脆弱區環境風險,取得經濟效益1.43億元,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油田區石油污染土壤修復的工程技術難題,主要成果入選《2016年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例如,勝利油田金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利用該項目研發的生物及強化修復技術,自 2014 年1月至2016年11月針對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樁西采油廠、河口采油廠等多個采油廠周邊的石油污染土壤和采油過程中產生的10.4萬噸含油污泥進行了修復工程應用。經過12 個月的修復周期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濃度降低73%,修復后的土壤達到了農田的使用標準。

      現在,在勝利油田附近的實驗田,油污地開始有了生機,實驗棚里的植物已經生長得郁郁蔥蔥。

      “新舊動能轉換每個產業都離不開環保,之所以叫舊動能,就是因為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從這個角度理解,動能轉換的最終問題還是環保問題,新舊動能轉換名單里的十大產業沒有把環保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產業,但每個產業都必須把環保、生態放在首位,而對關停企業的治理就更離不開環保技術了。”王加寧說。

      此外,團隊先后與烏克蘭、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愛爾蘭、西班牙等相關大學、科研院所及企業建立了國際合作關系,在環保、高效石油吸附材料的研制及關鍵技術引進及應用領域,開展聯合研究,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產品,推動了我國石油污染控制及修復領域技術進步。

    相關文章

    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九大分論壇共筑科技前沿發展

    2024年6月14日,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在天津盛大開幕(專家學者齊聚,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盛大開幕!)。有來自各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界領導、專家學者、企業家以......

    新研究揭秘古細菌能量制造機制,或改寫教科書

    科技日報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張夢然)古細菌是人類20億年前的“微生物祖先”。發表在新一期《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或改寫基礎生物學教科書:其解釋了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如何通過消耗和產生......

    “折紙細胞”極端變形能力揭秘

    “天鵝淚”單細胞折紙般的褶皺使其能夠實現極端變形。圖片來源:斯坦福大學普拉卡什實驗室科技日報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對于微生物世界的捕食者來說,要依靠極端變形能力,譬如將脖子伸展到體......

    非無菌藥品微生物限度標準標準草案

    日前,國家藥典委發布關于1107非無菌藥品微生物限度標準標準草案的公示(第二次)我委擬修訂1107非無菌藥品微生物限度標準國家藥品標準,標準編號:《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

    全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交流會在合肥召開

    2024年5月22日-2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安徽合肥市舉辦了以“全球視野下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為主題的全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農牧廢棄物高質化制備新型“生物質地膜”獲突破

    近日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處理與利用團隊在農牧廢棄物高質化利用制備新型材料“生物質地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利用功能微生物資源和發酵技術成功制備新型生物基成膜助劑替代化學成膜添加劑,并......

    藥典委:《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二次公示

    近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了《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的第二次公示稿,以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公示期為一個月,從即日起至2024年7月1日結束。《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旨在為藥品微......

    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積累與微生物代謝能力密切相關

    通常,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累積水平被認為受到其比表面積和吸附位點等物理化學性質的限制。微生物殘體是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主要組成物質,其形成和積累與微生物代謝過程緊密相關。然而,微生物代謝能力如何調控礦物結......

    探明微塑料與液晶單體等新污染物微生物毒性效應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探明了微塑料與液晶單體等新污染物的微生物毒性效應。相關成果分別發表于《環境科學-納米》(Env......

    理化所等在抗菌肽研究中獲進展

    由于抗生素過度使用,微生物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亟需發展新型抗菌藥物或抗菌技術。抗菌性多肽因多重抗菌機制以及不易引發耐藥性,被稱為“下一代抗生素”。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生物納米材料研發......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