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中國人廣泛使用的調料,除了調味,姜還具有一些醫學功效,比如生姜可以強化米色脂肪功能,促進代謝,增加機體的胰島素敏感性。這些功效主要靠的都是姜酚等辣味物質。而現在,姜里另一類物質的作用也被發現。
近日,來自路易斯維爾大學的張皇閣教授團隊發現了姜來源的外泌體顆粒中的小RNA會影響腸道菌群,從而完善腸道的屏障功能,減輕小鼠的結腸炎。這項研究于10月25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
課題組分析了不同植物來源的外泌體顆粒被小鼠食用后的組織分布,其中姜來源的外泌體主要分布在腸道中,有更多的時間去和腸道細菌接觸。研究者發現,小鼠在食用一周姜外泌體顆粒后,糞便中乳酸菌和擬桿菌變多,而梭菌減少。進一步的機制研究顯示,姜外泌體中的miRNA影響了乳桿菌的基因表達,一方面促進了乳桿菌的繁殖,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它的代謝,產生了更多的芳烴受體的配體。芳烴受體在維持腸道的屏障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它的激活可以讓腸組織產生更多的IL-22,而IL-22可以讓腸道分泌更多的粘液,避免細菌粘附到腸上皮上。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姜外泌體中的另一種miRNA能抑制乳桿菌的菌毛,讓乳桿菌呆在腸腔里,阻止它們進入腸粘膜上皮。
除了小鼠實驗,研究人員也在人體上獲得初步的驗證。在58名中國江蘇的志愿者中,服用姜外泌體顆粒的28名志愿者的糞便中,也發現了乳桿菌增多的現象。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蜜蜂為什么不得糖尿病?周欣很享受觀察人們聽到這個問題時的表情——“就像《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閃電’那樣,他們的眼睛先亮起來,然后一個大大的笑容在臉上逐漸綻放開。”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全球包括中國人群的高脂肪攝入量和肥胖率正快速上升。目前,高脂飲?(HFD)和肥胖已被認為是一些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高脂飲食可通過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癌癥惡性發展。然而,與HFD相關腸道菌群在癌癥進展中......
眾所周知,人體腸道內棲居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這些腸道微生物數量高達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重量可達2kg,至少有1000種不同種類。腸道微生物參與調控人體的消化、免疫、代謝和神經回路,以及......
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教授王衛慶、畢宇芳團隊與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智惠醫學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腸道菌齡”的概念,認為......
4月17日,海南大學生命健康學院劉柱教授團隊發現,維氏氣單胞菌C4(A.veroniiC4)可通過細菌Ⅵ型分泌系統(T6SS)重塑宿主腸道菌群并致其紊亂,進而導致宿主患病。該發現揭示了細菌T6SS致病......
據健康時報消息,許多人渴望探尋長壽的秘訣或共性,一項刊發在《自然》子刊的研究就發現,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竟與年輕人“相似”。百歲老人腸道有這個特點俗話說“人老腸先衰”,隨著年紀增大,人的消化吸收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