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健康時報消息,許多人渴望探尋長壽的秘訣或共性,一項刊發在《自然》子刊的研究就發現,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竟與年輕人“相似”。
百歲老人腸道有這個特點
俗話說“人老腸先衰”,隨著年紀增大,人的消化吸收會變差,吃飯感覺沒年輕時候香了,也更容易出現便秘了……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編寫的《腸道順,一切順》中寫道:腸道就像人體健康的一面鏡子,腸道老化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癥狀。
2023年刊發于《自然·衰老》的廣西科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百歲老人腸道菌群較其他老人更為“年輕”。
研究選取了1575名廣西人的腸道菌群,其中包括297名百歲老人。根據腸道中占主導地位的細菌類型,區分出了4種不同的腸型。其中兩種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1)以擬桿菌屬占主導的“腸型1”,也是年輕人的主導類型;
(2)以及埃希氏菌-志賀氏菌屬主導的“腸型2”,也是老年人群的主導類型。
然而,百歲老人腸道中的菌群類型竟兼具了“腸型1”和“腸型2”,還與年輕人有一系列相似之處。
百歲長壽老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具有與年輕人腸道微生物組相似的特征:
(1)以擬桿菌屬為主導類型
(2)微生物各個種類的分布較為平均
(3)有益的擬桿菌的富集
(4)致病菌的消耗和減少
而且,研究團隊還對其中45位百歲老人開展縱向分析,間隔1.5年收集他們的糞便樣本。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老人與年輕人相關的腸道菌群特征得到了維持或增強。
這種與年輕人相關的特征,可能是他們長命百歲的重要因素。
7個習慣幫助腸道菌群健康
1.保持規律作息和飲食
腸道菌群在人體內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鐘和食譜,故當我們長期作息不規律、長期飲食不規律時,勢必引起腸道菌群的失調,引發多種疾病。④
2.飲食選低脂高膳食纖維
長期吃大量高脂肪、油炸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群平衡,使得腸道負擔過重,無法完全分解脂肪,這樣就會導致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損。⑤
北京友誼醫院消化中心醫師張希、趙海英2023年在《大眾健康》雜志刊文建議,飲食方面,注意低脂飲食,高纖維膳食,平常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高纖維膳食有助于加快腸道蠕動,防止便秘,減少致癌物與腸道的接觸時間,從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此外,高纖維膳食還可促進益生菌的生長,維持腸道菌群平衡。⑥
一般膳食纖維分為不溶性和可溶性兩大類,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陳汝紅2015年接受揚子晚報采訪時表示:
● 不溶性的膳食纖維:存在于谷皮、豆類的外皮和植物的莖、葉等,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腹感、促進消化、減少便秘,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程度。
● 可溶性膳食纖維:主要是植物細胞壁內的儲存物質和分泌物,比較柔軟,主要存在于豆類、水果、海帶、菊苣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在消化道內會柔和一些,適合腸胃功能不好的人。⑦
3.別等口渴再喝水
大腸的一個基本功能是回收糞便中的水分,身體越缺水,糞便越干燥,便秘就越嚴重。晨起、睡前都可以喝一小杯溫開水,平時別等到口渴再喝水。
4.避免久坐,規律運動
久坐會影響腸道供血,減慢腸道蠕動速度。平時要進行適當運動,比如瑜伽、健走、太極拳等等。
5.避免情緒波動
大腦與胃腸道之間存在一條“腦—腸軸”。廣州市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陸小兵2023年在“精神心理專家陸小兵”公眾號刊文介紹,抑郁和情緒低落會對腸道的微生物群落產生影響,導致腸道內的微生物失衡。這種微生物失衡可能進一步影響人體的情緒和心理狀態。⑧
6.不亂用抗生素
長期濫用抗生素,就會打破大環境內細菌的平衡,引起腸道菌群紊亂,腸腔內微生物所建立的免疫屏障就會受損,許多腸道疾病可能接踵而至。
7.不亂吃清腸道的產品
定期清腸可能給腸道帶來傷害,破壞正常的腸道菌群、腸黏膜屏障。
清腸類產品通常含有蒽醌類瀉藥,用久了腸道還會長出“黑斑”。
蜜蜂為什么不得糖尿病?周欣很享受觀察人們聽到這個問題時的表情——“就像《瘋狂動物城》里的樹懶‘閃電’那樣,他們的眼睛先亮起來,然后一個大大的笑容在臉上逐漸綻放開。”作為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全球包括中國人群的高脂肪攝入量和肥胖率正快速上升。目前,高脂飲?(HFD)和肥胖已被認為是一些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高脂飲食可通過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癌癥惡性發展。然而,與HFD相關腸道菌群在癌癥進展中......
眾所周知,人體腸道內棲居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這些腸道微生物數量高達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重量可達2kg,至少有1000種不同種類。腸道微生物參與調控人體的消化、免疫、代謝和神經回路,以及......
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教授王衛慶、畢宇芳團隊與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智惠醫學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腸道菌齡”的概念,認為......
4月17日,海南大學生命健康學院劉柱教授團隊發現,維氏氣單胞菌C4(A.veroniiC4)可通過細菌Ⅵ型分泌系統(T6SS)重塑宿主腸道菌群并致其紊亂,進而導致宿主患病。該發現揭示了細菌T6SS致病......
據健康時報消息,許多人渴望探尋長壽的秘訣或共性,一項刊發在《自然》子刊的研究就發現,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竟與年輕人“相似”。百歲老人腸道有這個特點俗話說“人老腸先衰”,隨著年紀增大,人的消化吸收會變......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等多個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并證明了腸道菌群衍生的代謝產物二甲基丁酰基肉堿(2-methylbutyrylcarni......
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構成威脅,如物種的存活率下降、病原體的流行增加以及物種滅絕的風險提高。變溫動物受其生理特性的影響,成為氣候變化過程中最受脅的類群之一。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影響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