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柔性自供電人工耳蝸的研究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宋延林課題組近期在各向異性材料合成和圖案化器件制備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如二維MXene與納米晶復合材料研究(J. Mater. Chem. A, 2022, 10, 14674-14691; Nano Res. 2022, DOI:10.1007/s12274-022-4667-x),直寫高性能原子級厚二維半導體薄膜和器件(Adv. Mater. 2022, DOI:10.1002/adma.202207392),制備基于交替堆疊微電極的濕度傳感超級電容器(Energy Environ. Mater. 2022, DOI:10.1002/eem2.12546)等。
壓電材料可以作為未來人工耳蝸的有利候選材料,然而,主流含鉛壓電材料與生物不相容,對環境不友好,其他壓電材料的電輸出功率由于聲電轉換性能低,不足以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因此,制造高性能無鉛柔性壓電聲學傳感器意義重大。最近,他們受人類耳蝸外耳毛細胞的啟發,報道了一種基于準同型相邊界的多組分無鉛鈣鈦礦棒的直寫微錐陣列策略,該策略一方面利用取向工程和在兩個不同正交相(Amm2和Pmmm)之間形成的準同型相邊界,顯著提高應力對壓電材料性能影響,實現壓電響應增強;另一方面在壓電薄膜表面引入微錐陣列,增加與聲波的接觸面積,增強對聲波的吸收,從而制備高性能柔性壓電聲學傳感器(FPAS)。該傳感器顯示出高靈敏度、寬頻率響應的特點,覆蓋常用的語音頻率,同時具有角度靈敏度,可用于記錄聲音信號,并實現語音識別和人機交互。FPAS還具備防水和耐酸堿等特點,滿足自然環境對可穿戴聲學傳感器的要求。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Matter期刊上(),論文第一作者是碩士生向鐘元,通訊作者是宋延林研究員和李立宏副研究員。
圖1. 微錐陣列柔性壓電聲敏器件應用演示圖
近日,《歐洲耳鼻喉科學文獻》(EuropeanArchivesOfOtorhinolaryngology)發表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教授張志鋼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首創人工耳蝸“潛水”植入技術,用最......
3月29日,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湯淵源教授與東南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科學》上發表題為“具有大壓電響應的可生物降解鐵電分子晶體”的研究長文,報道了“四兩撥千斤”實現分子晶體的壓電性飛躍......
1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研究團隊為多功能型壓電驅動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壓電材料因其能夠實現機械能與電能相互轉換,在精密驅動等應用場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機器人......
壓電材料產生電荷直接作用于介質或促進活性氧(ROS)的產生,從而實現超聲觸發的新型腫瘤治療。聲動力學治療(SDT)是利用低強度超聲和聲敏化劑產生抗腫瘤效應的治療方法,具有很強的組織穿透性、時空可控性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
植入人工耳蝸的人,有的可以在植入后幾小時內識別語音,有的則需要幾個月或幾年。圖片來源:MichaelMatthey/dpa/Alamy 研究人員發現,刺激與警覺性相關的神經元有助于植入人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