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擬建的甲醇制烯烴(MTO)項目規模高達3000多萬噸/年,加上甲醇制油(MTG)和甲醇制芳烴(MTA),除去部分MTO裝置用進口甲醇作原料外,所用甲醇規模已超過1萬億噸/年。這還不包括我國多地已在推廣的各種型號甲醇燃料,甲醇需求之大可見一斑。此外,為適應國際上控制船舶燃料油污染而出現的甲醇燃料輪船綠色革命,也可能帶來更多的甲醇市場需求。面對如此巨大的甲醇市場,“十三五”時期,中外甲醇技術將展開激烈競爭。
國外技術有待完善
大甲醇裝置實現降低噸醇投資和成本的關鍵是提高單系列和單塔能力,而非多塔和多系列的簡單組合。目前國外大甲醇技術主要是Lurgi和DAVY技術。
Lurgi157萬噸/年大甲醇技術由3臺甲醇塔組成,其中一臺氣冷塔既作反應器又作換熱器,單塔能力為55.6萬噸/年。這種水冷串氣冷技術,裝置為軸向塔,前后串聯二臺合成塔的進出口總壓差高達0.7MPa,且噸醇副產蒸汽量小于1噸。從Lurgi的最新資料顯示,這一大甲醇技術目前仍在完善改進中。
DAVY大甲醇醇原技術方案為180萬噸/年兩臺5米直徑徑向塔用1臺循環機串并聯,投運中超溫達300℃以上。現改為由兩個相同系列塔組成,每套90萬噸/年,包括一個預甲醇合成塔和一個大徑向塔、循環機、換熱、分離設備,但合成最高溫度定為315℃。
雖然這兩種國外大甲醇技術可采用科萊恩和莊信萬豐耐熱性和活性好的甲醇催化劑,但其大甲醇技術路線和甲醇反應器結構未能與優質催化劑匹配,限制了其綜合優勢的進一步發揮。
自主技術基礎具備
本世紀以來,我國在甲醇合成工程技術上取得不俗業績。近年來,原來使用引進大化肥技術的陜西渭化、內蒙天野、大連大化等,其年產20萬/年、30萬噸/年甲醇裝置已采用我國自主技術。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已組織由華東理工和杭州林達分別參加的煤基大甲醇國家攻關項目。林達公司已成功簽定年產20萬噸/年、30萬噸/年、60萬噸/年多項甲醇塔等合同。2014年中標并簽訂新疆中衡甲醇國際招標項目合同,已完成年產80萬噸/年工藝包設計,該項目4.2米直徑合成塔日產甲醇2470噸,在110%負荷下年產甲醇95萬噸,已達到DAVY大甲醇單臺90萬噸能力。該技術單臺5.8米直徑合成塔可達日產5000噸的大甲醇水平。
此外,采用我國大連化物所自主創新的MTO技術,建成的神華包頭180萬噸/年甲醇制60萬噸/年烯烴MTO裝置、寧煤167萬噸/年甲醇制50萬噸/年MTP大型裝置,在目前低油價下仍可盈利,促進了國內甲醇的需求。
中外技術同臺競爭
目前國家非常重視大甲醇國產化技術的自主創新,國內企業家也開始積極選用技術先進、投資低的國內甲醇技術。相信具有大甲醇裝置設計豐富經驗和工程業績的工程公司與國內大甲醇技術開發單位的深入交流合作,會共同推進國產化技術大甲醇工程。這也將改變我國大甲醇項目招標中,因為沒有自主大甲醇技術而只向國外專利商開放的情況。
2022年12月12日-15日,以“新算力新賦能新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八屆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CCFHPCChina2022)在線上成功舉辦。在13日上午主論壇上,《開放架構HPC技術與生態白皮書》......
名稱關于發布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生態環境統計技術規范排放源統計》的公告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93分類生態環境統計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12-02文號公告2022年第31......
神舟十五號飛船發射成功,首次實現空間站6個型號艙段組合體結構和6名航天員在軌駐留的“太空會師”。11月29日,搭載著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入軌約6.5小時后,飛船......
11月28日下午,隨著近20場論壇和主題活動的相繼落幕,2022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等一批重磅成果的發布,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順利在成都落下帷幕。合力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閉幕式......
圖單原子銅基催化劑的Cu1-O3準平面局部結構及其低溫合成甲醇催化性能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事中事后監管,做好限制類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根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結合限制類技術臨床應用......
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復合材料技術與裝備在越來越多領域得到應用與發展。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第二屆復合材料技術與裝備國際發展論壇暨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國際會議日前在南京召開,......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基因編輯技術TARDIS,可一舉測試數千種基因突變的影響,將以往需要耗時多年的工作壓縮到幾天內。生物學家可借此在動物身上開展新實驗,比較一種基因的多種突變,找出導致特定特征的突變......
誰能率先掌握、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誰就更有可能在科學研究中占得先機。在各類新技術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時代,將基礎科學研究與新技術結合,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
尊敬的各位專家、參展商和參會代表:鑒于當前國內多地疫情形勢嚴峻,根據重慶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為保障廣大參展參會人員的生命健康,經組委會審慎研究決定:原定于11月7日-8日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