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一條來自讀者的吐槽:你們成天說熬夜不好,但是卻每天晚上十點半才推送,這是誠心不讓我們早睡……
對不起,我們誠懇道歉(但絕對不改)。不過我們的希望是,大家能看科研結果看困直接睡著(不是
睡好覺到底多重要?我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因為昨天上線了音頻課,亞慧老師半宿沒睡,今天早上來了,本來一個廣告寫得風生水起的好好的人兒,愣是一個字兒都憋不出來,就這么廢了。
那么今天《科學》雜志更新的兩篇與睡眠有關的論文就顯得非常應景了,兩項研究均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合作。第一項研究告訴我們,大腦內與突觸有關的三分之二的mRNA和三分之一的蛋白質具有特定的節律,但有趣的是,前者主要受固有的生物鐘調控,而后者則幾乎全部被睡眠行為調控;第二項研究則進一步討論了生命活動的主要直接執行者蛋白質,蛋白質的磷酸化活動三成具有固定節律,但是一旦剝奪睡眠,那么98%的節律都會喪失。
啥意思呢?這么說吧,突觸可塑性基本上是一切高級神經活動的基礎,像是學習、記憶、行為輸出都離不開它。而突觸的動態變化離不開各種mRNA、蛋白質大分子的調控。缺覺→節律紊亂→……對吧?
圖源 | 參考資料[3]
其實我們“一宿不睡”系列寫過好多了,熟悉的讀者一看就知道,又是生物鐘。不過呢,今天要說的其實還真不全是生物鐘。
我們知道,機體整體到細胞個體都存在固定的晝夜節律,這是由基因調控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物鐘;但是呢,節律也不全由基因控制,其他因素也能夠影響到它。比如說,肝臟的節律會受進食影響,而提到大腦,那就是睡眠了。
是的,這里我們要把睡眠和生物鐘分開來看,畢竟按常理都是早上清醒晚上困,但如果你前一天像亞慧老師一樣熬大夜,那上午九點也能倒頭就睡著……
今天介紹的兩項研究亮點就在于,研究者們把生物鐘和睡眠壓力分開進行了討論,從而給了我們一些對大腦的新理解。
這兩項研究中,研究者關注的都是小鼠的前腦區域,這是大腦中最復雜、最重要的神經區域,包括海馬體、大腦皮層等與認知功能密切相關的腦區。通過生化方法分離突觸,結合多組學技術,這兩項研究可以說是首次全面地描述了小鼠大腦24小時內數千種mRNA和蛋白質的周期變化。
下面就來看看具體都有些什么有趣的結果吧~
第一項研究呢,首先把目光放在了mRNA上。按照每間隔4小時取樣分析,研究者共鑒定出了3104個與前腦突觸活動有關的mRNA,其中2085個(67%)具有明顯的節律。這個比例是目前研究的所有機體組織中最高的。
可以看到,mRNA轉錄在24小時內有兩個明顯的峰值,分別出現在黎明和黃昏,對,也就是小鼠睡覺和醒來的時候。
兩個明顯的峰值分別出現在黎明和黃昏
這些mRNA都管什么呢?與基因功能集對比,黃昏時段的mRNA主要與突觸組織、信號傳遞、記憶/學習等高級功能有關,黎明時段則主要與新陳代謝、脂質分解、細胞增殖和發育有關。
兩個時段的基因功能分析
接下來就要人為讓小鼠睡不好了。在全天內平均分布的6個時間節點上,研究者剝奪了小鼠4小時的睡眠。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不同組的小鼠都能夠保持一樣的“睡眠壓力”,同時也不會影響到第二天的“正常作息”。
在這種缺覺的條件下,小鼠大約有1/4的mRNA還能夠保持原有的節律,剩下的mRNA雖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也有了相對來說穩定的新節律。
當然了,mRNA說到底主要還是個中間人的角色,更直接的生命活動執行者得看蛋白質。蛋白質的情況就很不妙了,研究者發現了3710個有節律的蛋白,結果一旦不讓小鼠好好睡覺,這些蛋白中的98%都會失去固定的節律。
可見,mRNA大概受生物鐘調控更多,而蛋白質就十分依賴睡眠了。
那么蛋白質們具體又是咋個回事?這就得看第二項研究的結果了。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把目光聚焦到了蛋白的磷酸化動態上。在此前曾有科學家發現,在整個兒機體的晝夜變化中,磷酸化的波動遠遠大于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波動。考慮到許多突觸的功能,比如說細胞膜受體擴散、細胞骨架重構、通道傳導都依賴于快速磷酸化,顯然蛋白質磷酸化的節律是很關鍵的。
果不其然,研究者們在實驗中總共追蹤了2000余個蛋白的近8000種磷酸肽,結果發現,超過1/4的突觸蛋白磷酸化位點都具有固定的節律,而且與蛋白豐度無關。這些磷酸化蛋白除了重要的突觸組分之外,還包括大量的激酶。不用多說,激酶幾乎是所有細胞過程的關鍵調節因子,可見其節律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磷酸化也具有顯著的節律特征
但是,經過與第一項研究相同設計的睡眠剝奪,小鼠的突觸蛋白磷酸化節律近乎完全喪失!只有41個蛋白(2.3%)還保持著固定的節律,其中31個是涉及細胞結構、骨架、支架等維持突觸完整性和功能的絕對關鍵,其余近98%完全丟失磷酸化節律的蛋白則涉及了突觸功能的方方面面。
磷酸化蛋白功能分析
倒也不嚇唬大家,其實這兩項研究并沒有直接關聯到小鼠的外在表現,所以我也不敢說少睡幾個小時就會變傻什么的;不過另一方面,睡眠與大腦突觸功能之間的關聯還真是夠緊密的,沒想到睡眠對相關節律的影響竟然能夠達到98%這么高的比例。
大家還是趕緊關了手機睡覺吧,畢竟雖然這篇論文沒說,但其他論文說了,熬夜確實影響容易影響認知、影響代謝、影響免疫……
近日,陸軍軍醫大學覺醒睡眠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和《先進科學》發表系列研究成果,分別揭示褪黑素促睡眠的新靶點,以及褪黑素在睡眠期促進神經元形體結構回縮的新功能,為失眠和睡眠質量低下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對大腦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記憶混亂等。但其背后的機制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現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上述睡眠不足導致的結果,部分可能源于腦細胞相互連接方式的改......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對大腦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記憶混亂等。但其背后的機制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現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上述睡眠不足導致的結果,部分可能源于腦細胞相互連接方式的改......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對大腦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記憶混亂等。但其背后的機制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現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上述睡眠不足導致的結果,部分可能源于腦細胞相互連接方式的改......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對大腦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記憶混亂等。但其背后的機制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現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上述睡眠不足導致的結果,部分可能源于腦細胞相互連接方式的改......
2024年7月23日,《NEJMEvidence》發表了一篇關于健康睡眠的綜述,涵蓋了睡眠的多個方面,包括睡眠健康的組成部分,睡眠對情緒、認知和健康的影響,并提出了改善睡眠的10大建議。圖片原文鏈接:......
2型糖尿病影響著全球近5億人,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他們分析了英國生物庫研究中超過84000名參與者......
科技日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與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其中,睡眠時間不規律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同齡人高出34%。研究認為,保持穩定的睡......
近年來,睡眠研究領域存在一種“類淋巴系統清洗假說”,備受業內關注。它指的是人體在進入睡眠狀態后,淋巴液會涌進大腦,將白天累積的“有毒物質”一同帶出,這就相當于大腦完成了一次“清洗”。為了進一步確認睡眠......
海馬體中的神經元(人工著色)在學習和記憶中發揮作用圖片來源:《自然》網站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醫學院科學家研究表明,當實驗鼠睡眠不足時,一個與長期記憶有關的關鍵大腦信號會減弱,即使睡眠不足后再正常睡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