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14 16:52 原文鏈接: 研究揭示結核分枝桿菌抑制細胞焦亡的重要機制

    結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類重大慢性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2020年全球有近990萬新發TB患者,并有約151萬人因TB感染導致死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翠華團隊長期致力于Mtb與宿主互作機制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Nature Immunology(2015)、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2017)、Autophagy(2021)、EMBO Report(2021)、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8,2019)等期刊發表系列研究工作,揭示了一系列病原菌與宿主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及分子機制,為TB防治提供了多種新思路和潛在新靶點。近日,劉翠華團隊與北京師范大學邱小波團隊合作,揭示了Mtb利用脂磷酸酶PtpB挾持宿主泛素進而拮抗GSDMD介導的細胞焦亡的病原免疫逃逸新機制,提供了基于病原-宿主互作界面的TB治療新思路和潛在新靶標。

    炎癥小體(inflammasome)是近年來在哺乳動物免疫細胞中發現的一種多聚蛋白復合物,主要由胞質中的模式識別受體(如NLRP3和AIM2等)、凋亡相關斑點樣蛋白(ASC)及caspase-1前體蛋白(pro-caspase-1)組成。當受到活化信號刺激時,炎癥小體能夠迅速組裝并使pro-caspase-1發生自剪切產生具有酶活性的caspase-1,后者進一步剪切下游的關鍵效應分子gasdermin D(GSDMD)及炎性細胞因子前體pro-IL-1&beta;和pro-IL-18,剪切后的GSDMD的N-末端效應結構域(GSDMD-N)隨后在質膜內側聚集并產生孔洞,進而介導成熟的炎性細胞因子(IL-1&beta;和IL-18)的釋放及細胞焦亡(pyroptosis)的發生。已有研究提示,炎癥小體—細胞焦亡通路在宿主抵抗Mtb等病原體感染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這些病原體是否能夠以及如何逃逸該免疫機制尚不清楚。因此,進一步鑒定Mtb等病原體調控宿主炎癥小體—細胞焦亡通路的關鍵效應蛋白并闡明其作用機理有望為TB等感染性疾病提供新的藥物靶標及干預策略。

    在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在HEK293T細胞中構建AIM2和NLRP3炎癥小體的重組系統對Mtb編碼的真核樣分泌蛋白進行全面篩選,鑒定出Mtb分泌的蛋白磷酸酶PtpB是宿主炎癥小體—細胞焦亡通路的潛在抑制分子。進一步的研究表明,PtpB在Mtb感染時可定位至宿主細胞質膜并依賴其磷酸酶活性去磷酸化質膜上的磷脂酰肌醇-4-單磷酸(PI4P)及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從而抑制GSDMD-N在質膜上的聚集并阻止細胞焦亡及細胞因子IL-1&beta;和IL-18的釋放。PtpB雖然在細胞內具有顯著的去磷酸化PI4P及PI(4,5)P2的功能,但其在細胞外僅表現出有限的脂磷酸酶活性。結構生物學分析表明PtpB的酶活中心(P-loop)被掩蓋在一個蓋狀的柔性雙螺旋結構(lid)內,提示其磷酸酶活性可能受到動態調控。在之前的研究工作中,劉翠華團隊發現Mtb編碼的另一種蛋白磷酸酶PtpA可通過結合宿主泛素調控自身的磷酸酶活性進而發揮免疫抑制功能(Nature Immunology,2015)。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推斷PtpB的磷酸酶活性可能也受到宿主細胞中特定分子的調控。進一步的深入探尋證實了PtpB依賴一個特殊的真核樣泛素結合模序(UIM-like)通過疏水相互作用結合宿主泛素并被其激活進而去磷酸化PI4P和PI(4,5)P2,導致這兩種分子在宿主細胞質膜上的豐度顯著減少進而抑制GSDMD-N在質膜上的聚集及細胞焦亡的發生。隨后的小鼠感染實驗證明,破壞PtpB的脂磷酸酶活性或泛素結合區域可以顯著增強宿主在感染早期依賴GSDMD的保護性免疫反應及清除Mtb的能力,并減輕宿主在感染晚期的病理性免疫損傷。

    相關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題為“A bacterial phospholipid phosphatase inhibits host pyroptosis by hijacking ubiquitin”。劉翠華課題組的特別研究助理柴琪瑤、客座研究生余珊珊以及博士研究生鐘延昭為該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劉翠華研究員、汪靜項目研究員和北京師范大學的邱小波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及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的支持。

    圖1. 結核分枝桿菌劫持泛素調控宿主的膜脂穩態進而抑制細胞焦亡

    相關文章

    我國學者在造血干祖細胞基因組穩定性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胚胎肝細胞通過分泌Fetuin-A蛋白維持造血干祖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1920108005、U23A20417、81730007、31872842、91442106)......

    成纖維細胞“變身”誘導心肌細胞

    該圖說明了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4和抗壞血酸的組合如何激活信號通路,促進誘導心肌細胞的成熟。這種方法有效地將成纖維細胞重新編程為具有改進結構和功能的心肌細胞。圖片來源:高麗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

    6國科學家共話細胞與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及轉化

    12月13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細胞出版社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在清華校園聯合舉辦了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暨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從實驗室到臨床:細胞與基因治療的......

    結核病分類標準修訂啟動,助力科學規范防治結核病

    《結核病分類標準W196-2017》自2018年5月1日由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批準實施以來,為我國結核病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日益深入的結核病防治工作需要,進一步規范結核病診斷、治療和管理,202......

    防治心肌纖維化,科學家開發巨噬細胞改造策略

    12月5日,記者從良渚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張進研究員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宋默識博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報道靶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療法在治療心肌缺血再灌注導致的組織損傷和纖維化中的應用潛力。相關論文......

    含3種關鍵細胞類型,模擬胎兒胰腺發育的類器官創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胡布雷希特研究所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類器官。這種類器官能夠模擬人類胎兒胰腺的早期發育過程。這項技術的重大突破是重建了胰腺完整結構,包含三種關鍵細胞類型——腺泡細......

    新技術助力多種腫瘤內細胞豐度的精準預測

    11月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雪飛團隊與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田亮團隊展開合作的最新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合作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與公開單細胞數據集的解卷......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專項擬立項項目

    根據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細胞與基因治療專項擬立項項目予以公示。公示鏈接:http://svc.stcsm.sh.gov.cn/public/gui......

    研究結果表明細胞暴露在缺氧條件下可能存在某種記憶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利用哺乳動物細胞有可能實現光合作用

    據日媒10月31日報道,由東京大學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科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稱,他們使用倉鼠的細胞進行實驗,實現了部分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包括藻類)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機物,同時......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