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小小的磁力,能用來精準控制腦中的細胞?

      這種新技術也許不再是天方夜譚。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實現利用磁場和微觀的磁性粒子,遠程激活大鼠腦中的星形膠質細胞。這一發現很有可能開發一類非侵入性療法,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倫敦大學學院的華人學者余逸超近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上發表論文,該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16.806。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生物醫學成像中心主任Mark Lythgoe教授評價稱,與現有方法相比,這項“磁力刺激(magnetomechanical stimulation)”的技術利用了星形膠質細胞對機械力的顯著敏感性,既不需要進行基因改造,也不需要植入設備,具有很高的臨床前景。

    image.png

    磁力“遙控”腦細胞意象圖 圖片來源:Advanced Science

      尋找操控大腦細胞的新技術

      通常來說,傳統化學藥物是全身給藥且作用緩慢,也不能實現對腦部快速和精確的控制。那么,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實現對特定細胞的“百發百中,指哪打哪”?

      光遺傳學的概念似乎能實現這樣的效果。余逸超談起初識光遺傳學時的興奮,他看到研究人員通過激光控制小鼠運動腦區,“視覺沖擊太大了!不打光,小鼠正常隨機跑;打光,小鼠繞圈規律跑。”

      這項技術融合了光學和遺傳學的技術,能精準控制特定細胞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活動。2010年光遺傳學被Nature Methods選為年度方法,同年被Science認為是近十年來的突破之一。

      然而,余逸超和許多神經科學研究者認為,光遺傳學通常需要將光纖植入大腦,具有高度侵入性。另外,光遺傳學和化學遺傳學都需要引入外源蛋白,這增加了通過醫療審查機構審批的難度。因此,技術和倫理上的復雜性對這些方法的臨床應用造成了阻礙。

      余逸超就想,如果能研發一種和光遺傳學有同樣特定性效果,但不侵入大腦,不造成基因修飾的新技術該有多好。

      于是,他把眼光投向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 (CNS) 中主要的膠質細胞類型,聯系了神經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并在大腦防御疾病和損傷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由于它們廣泛參與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星形膠質細胞與許多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中風和抑郁癥等。

      同時,這種細胞本身對機械力非常敏感,不需要改變任何基因就能直接控制其活動。而磁力的來源——氧化鐵顆粒,已經在臨床應用至少二十年,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二者的結合,也許未來能碰撞出不用開顱手術,不用基因修飾,直接作用于特定腦區的新技術。這種靈光乍現的好點子,可行性究竟有多高呢?

      靈光乍現,可行嗎?

      為檢測上述思路是否可行,余逸超和同事們首先在活體外培養星形膠質細胞。

      研究人員首先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的磁力反應閾值,發現觸發星形膠質細胞的鈣離子和 ATP 信號傳導所需的最小應力為 0.32 Pa。

      為了讓氧化鐵顆粒與星形膠質細胞產生一對一的磁力關系,研究人員通過特定化學反應將一種能識別星形膠質細胞表面特定抗原(特異性膜蛋白谷氨酸-天冬氨酸轉運蛋白)的抗體附著在了氧化鐵顆粒上,從而導向它們優先綁定于星形膠質細胞的細胞膜。

      接下來,氧化鐵顆粒的尺寸成為關鍵問題。

      氧化鐵顆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決定了磁力大小:顆粒的體積越大,相同磁場所能施加的磁力也越大。但在腦組織的活體環境中,氧化鐵顆粒的尺寸越大,把它送到目的地并使其有合理分布的難度就越大。

      這樣一來,就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余逸超評估了四種類型的氧化鐵顆粒,其標稱尺寸范圍從 100 nm 到超過 10 μm,獲得每種類型的圖像和磁化曲線。當星形膠質細胞受到刺激時,它們會釋放三磷酸腺苷(ATP)信號分子,并且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會顯著升高。通過測量培養液中ATP的濃度,以及運用對鈣離子濃度敏感的熒光色素,研究人員能有效地判斷星形膠質細胞是否被激活。

      余逸超回憶起,通過改變實驗中不同變量——特別是氧化鐵顆粒的濃度——他發現一種500nm的氧化鐵顆粒在超過一定濃度時,可以被用來有效地刺激星形膠質細胞。余逸超說,第一次在設備中觀察到用這種氧化鐵顆粒造成ATP濃度和細胞內的鈣離子濃度顯著上升時非常興奮,因為這意味著實驗突破的關鍵節點已經到來。

      在粒子評估和選擇之后,余逸超轉向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磁力反應的可行性研究。研究人員運用了兩種磁性裝置來對嚙齒動物大腦施加磁場,包括一個特別設計的永磁體裝置和一個磁共振成像儀的邊緣磁場。

      利用磁共振成像和免疫組織學技術,研究者首先確認了被注射進大鼠腦中的氧化鐵顆粒被送達了目標腦區,能夠有選擇性地附著在星形膠質細胞上,并能滯留至少一星期。

      接下來,研究人員展示了當強磁體被置于頭部附近時,產生在氧化鐵顆粒上的機械力能成功刺激星形膠質細胞,使其釋放ATP信號分子,并影響目標腦區神經網絡的活動,造成生理指標的變化。

      這項“磁力刺激”的新技術巧妙避開了外來設備和基因,利用外部磁場和附著在星形膠質細胞上微型磁性顆粒來實現對這類細胞的遠程控制。因為星形膠質細胞在不同的腦區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余逸超的設想是,未來也許能利用這項技術來控制特定的神經系統功能,甚至逆轉某些功能障礙。比如,目前已經有動物模型中的實驗指出,來源于星形膠質細胞的ATP信號具有非常強烈的抗抑郁作用。

      對于下一階段的研究,余逸超介紹他和合作伙伴們將探索如何不開顱就能把氧化鐵顆粒送到目標腦區,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這一技術的侵入性。他們設想的施行方式有點像輸液:首先使用常用的靜脈注射方法將氧化鐵顆粒送入血液循環,在它們通過心臟進入腦循環后,研究人員將運用特定技術暫時性地打開目標腦區的血腦屏障,使得進入那一腦區的氧化鐵顆粒可以穿過腦血管與星形膠質細胞結合,從而容許“磁力刺激”技術對其實現控制。

      盡管具有很高的臨床前景,余逸超認為這項研究目前仍在非常初步的階段。將氧化鐵送入特定腦區后,對星形膠質細胞有效作用期是多久?除了抗抑郁外,這種方法還可能適用于哪些疾病?這些都是未來研究中有待發現的。

      實驗室也是“游樂場”

      余逸超出生于青海省西寧市,在浙江省嘉興市長大,高中前往英國接受教育。

      在劍橋大學就讀本科期間,余逸超對神經科學,以及醫療成像技術的興趣與日俱增。2009年本科畢業后,他決定前往以神經科學著稱的倫敦大學學院深造。目前,余逸超在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生物醫學成像中心 (CABI)擔任研究員。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之一,其創始人和主任正是余逸超的博士導師Mark Lythgoe,他也是本次論文的通訊作者。Mark如此形容成像中心:“對于熱愛成像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游樂場。”

      在這座“游樂場”中,導師Mark Lythgoe傾向于非傳統和風險更大的項目,這也鼓勵著余逸超探索靈感的可行性。余逸超的博士研究方向原本是磁共振成像,正是在導師的幫助和鼓勵下,將控制腦細胞的新技術引入研究。

      這種開放的、交叉學科的思維方式得益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余逸超在學生階段熱衷于戲劇創作,一直以編劇和制作人的身份活躍在戲劇社團中,產出了多部原創劇作。

      “做戲劇和做科研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兩者都需要有一個好的點子作為起點,而將點子轉化為現實的過程都需要大量反復的思考和實踐。”在科研設計中,從靈光乍現的構思,到實驗的突破,以及落地到臨床使用的療法,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他也坦言,有些實驗對時間和精力投入的要求非常大,有時連著一兩個月,每天都要在實驗室十幾個小時。

      對余逸超而言,未來的迷人之處可能正在于未知。科研之路常常是不可預料的,很難說到底能走到哪,但對解決問題的興趣總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力量和恒心,幫助科研人員度過難關。

    相關文章

    科學家回信|張永合:磁鐵收集太空垃圾可行性低

    編者按:2023年5月起,“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科學報社聯合發起“科學家回信”活動,邀請廣大讀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提問、留言。活動啟動后,“學習強國”“科學網App”收到了讀者......

    揭秘睡眠不足后記憶混亂的可能生理原因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對大腦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學習能力下降、記憶混亂等。但其背后的機制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現在,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上述睡眠不足導致的結果,部分可能源于腦細胞相互連接方式的改......

    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生成

     有望促進無耗散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研究人員生成了一種可在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并發現了一種調節和放大它們的新途徑。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有望促......

    腸道狹窄無法進食怎么治療?口吞磁鐵!

    在日常生活中,誤吞磁鐵是極其危險的行為,但在科學家手中,磁鐵有時卻是治病救人的工具。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東院區肝膽外科卻通過讓患者經口吞磁的方法,為一位克羅恩術后腸吻合口狹窄患者實現回腸結腸旁路磁吻合......

    基因療法可以逆轉罕見的遺傳性DOOR綜合征

    幾十年來,人們對癌癥和心臟病等常見疾病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法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推進。然而,有許多疾病只影響少數人。這些疾病常常不受關注,相關研究也很少。其中包括很多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例如DO......

    聲子激活原子,水晶變“磁鐵”

    美國萊斯大學量子材料科學家發現,當原子做圓周運動時,它們也能創造奇跡:稀土晶體中的原子晶格受到一種名為手性聲子的螺旋形振動被激活時,水晶就會變成“磁鐵”。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在實驗中......

    導致暈車的腦細胞找到

    一項在老鼠身上進行的新研究可能解開了困擾部分人許久的謎團——暈動病。據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道,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弄清楚大腦中的哪些細胞會誤解內耳、眼睛和腿部的感......

    最全腦細胞“普查”從單細胞層面解析人腦組織結構

    當科學家第一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大腦組織時,他們看到的是難以捉摸、雜亂無章的混沌狀態。19世紀,現代神經科學之父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將這種體驗比作“走進了擁有千億棵樹的森林”。多年來,他試圖寫一本帶插圖......

    《科學》等雜志連發21篇論文,公布史上最大的人類腦細胞圖譜

    12日,同時發表在《科學》《科學進展》和《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的21項研究,公布并詳細解釋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類腦細胞圖譜。這些研究對3000多種人類腦細胞類型進行了特征分析,闡明了某些人類腦細胞與......

    大腦功能可能更多地與形狀而不是與連通性有關

    1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致認為,離散的腦細胞集合通過一系列相互連接的纖維向其他大腦區域發出信號。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數學模型應用于大腦活動,發現大腦功能可能更多地與形狀有關,而不是與連通性有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