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的一些草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它們平常吃的東西營養價值如何?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古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模擬1.5億年前的大氣環境,種植蜥腳類恐龍愛吃的植物,發現這些巨型素食者的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
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動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分布廣泛,知名成員包括梁龍、迷惑龍、馬門溪龍等。這類恐龍有著長脖子、長尾巴和粗壯的四肢,體長可達30多米,以蕨類、銀杏等植物為食。
在蜥腳類恐龍繁盛的時代,地球氣候與今天大不相同,不同地區溫差較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高。此前一些研究認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會導致植物長得更快,但營養價值降低。
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目前約為400ppm(1ppm為一百萬分之一),中生代很長時間內都高于這一水平,最高曾突破2000ppm。
英國利茲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設置了潮濕、溫和的室內種植環境,二氧化碳濃度從400ppm到2000ppm不等,種植多種中生代植物。隨后采集葉子,干燥、磨碎后用人工發酵系統處理,模擬恐龍的消化過程。
分析顯示,在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環境中,許多植物對于恐龍來說,營養價值比以前估計的高得多。這意味著草食性恐龍的平均食量比預期的要低,同樣規模的生態系統能養活更多的恐龍,種群密度最高可比原先認為的高出20%。
研究人員說,此前研究是根據昆蟲代謝機制進行的,而恐龍與昆蟲對植物能量的利用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他們開展的新實驗與此前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了解恐龍飲食結構有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恐龍的生活方式。這種方法還可用于研究其他已滅絕的巨型食草動物,例如一些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研究論文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撞擊時造成巖石粉碎帶來的細小硅酸鹽塵埃,可能在全球氣候變冷和撞擊發生后對光合作用的破壞中發揮了主要作用,這......
生命演化史上有一些重要的節點事件,比如頜的出現,魚類登上陸地,爬行動物飛上藍天等等。過去,科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當這類具有“演化革新”意味的特征或者形態功能在某一類群中剛剛出現時,該類群的演化速率會變......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激光激發熒光的小盜龍足部。小盜龍是白堊紀早期的鳥類近親,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部。小盜龍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類似于現在的鷹。圖片來自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Pittman和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近日,貴州大學科考人員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再次發現一處恐龍足跡,與2017年在茅臺鎮另一處地點發現的恐龍足跡為同一時期。貴州大學副教授文雪峰表示,通過腳印形狀來看,初步判斷它屬于獸腳類恐龍,屬于侏羅紀......
主流觀點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引發了恐龍的滅絕。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最新研究,這場撞擊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海嘯,海浪高達1英里(約1609米),沖刷了距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全楞獸藝術重建圖(成年與幼年)圖片來自SShelley英國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后最早的大型哺乳動物,生長速度比現代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快一倍,壽命相對更短。這項研究凸顯出這些史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