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熊國勝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雜交稻實現“綠色革命”的伴侶基因,這一基因決定了雜交稻穩產高產的性能。該項成果日前發表于《分子植物》雜志。
錢前院士介紹說,植物株型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農藝性狀,是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通過植株高度、莖枝數和穗粒數等植物株型的適當改良,可以顯著提高作物產量。
20世紀50至60年代,為解決發展中國家人口的溫飽問題,育種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進行高產育種研究,被稱為“綠色革命”。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是國際水稻研究所于1967年培育的“IR8”,這一品種成功解決了東南亞地區的糧食問題,被譽為奇跡稻。奇跡稻“IR8”高產、矮小,這兩個基因分別來自不同的水稻植株。
我國水稻工作者也是率先開啟水稻矮化育種的團隊之一。此次研究發現,我國超級稻父本品種“華占”含有“獨腳金內脂合成基因”的新等位基因,能夠有效增加水稻莖枝數和產量。
“‘華占’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莖枝較多,穩產性好,以‘華占’為父本育成的品種超過300個,一系列超級稻組合推動了新一輪的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在生產上有良好的效果。”錢前院士說。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奇跡稻“IR8”和我國大面積推廣的“雙桂”,“明恢63”和“華占”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中,都攜帶穩產高產的“獨腳金內脂合成基因”等位基因,控制矮稈性狀的有利等位基因則是來自中國臺灣水稻品種“低腳烏尖”。這表明在現代秈稻品種育種過程中,這兩個基因同時被育種家選擇并廣泛利用。
玉米的單株產量由玉米的每穗籽粒數目和穗粒重共同決定,挖掘控制玉米產量的“高產基因”,解析穗行數調控網絡,可使玉米單產得到大幅度提高,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
近日,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游艾青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選育的雜交稻粳兩優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國通過審定。這是我國首個通過國外審定的粳型雜交稻品種。布隆迪位于非洲中東部......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中國水稻研究所科研樓里的這句標語,默默影響著一位在此從事水稻育種技術研究的年輕人,他叫王克劍。1983年出生的王克劍已是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
“最近,我們團隊正在整理剛從海南南繁基地收回來的雜交稻種,準備這幾天播種下去,以查看無融合生殖水稻的綜合性狀。實驗人員會對稻種進行實驗室育苗監測,跟蹤其生長情況……”剛見到記者,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王......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熊國勝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雜交稻實現“綠色革命”的伴侶基因,這一基因決定了雜交稻穩產高產的性......
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熊國勝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雜交稻實現“綠色革命”的伴侶基因,這一基因決定了雜交稻穩產高產的性......
把雜交水稻的種子“印刷”在紙上,再平鋪到田地里,機插雜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了,種子用量少而且產量高……記者近日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鄒應斌教授團隊研發的“雜交稻單本密植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取得重......
記者10月29日從河北省科技廳獲悉,當天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在河北省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通過測產驗收:平均畝產1203.36公斤,再次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提前實現了......
去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華南農業大學劉耀光教授當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培養的第12位院士。劉耀光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當選院士更是對自己的鞭策,要繼續......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研究組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系統解析了水稻粳稻與秈稻雜種不育問題及遺傳特性,發現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并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該研究有望解決水稻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