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12 14:29 原文鏈接: 科學家在南海深海發現幽靈蛸目新種——擬幽靈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譚燁輝研究團隊聯合上海海洋大學的科研人員,在海南島東南海區深水800至1000米采集到一個與幽靈蛸相近的標本,通過形態學和基因的比較分析等,明確其與幽靈蛸存在明顯差異,確定其是幽靈蛸目新種——擬幽靈蛸(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Qiu,Liu & Huang,sp. nov.)。

      1903年,德國海洋生物學家Carl Chun在深海發現了幽靈蛸;隨后,不同的科學家將其定名為不同的名稱。1939年,Grace E. Pickford將10個不同定名的生物歸為一個種類即幽靈蛸。此前,幽靈蛸目只有一個現存物種被認可——幽靈蛸。在分類學上,幽靈蛸屬于幽靈蛸目、幽靈蛸科、幽靈蛸屬。該物種常生活在熱帶與亞熱帶大洋水深600至900米之間,但這一深度水體中氧氣含量很低。

      2016年9月,科研人員在海南島東南海區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個類似幽靈蛸的標本。研究將該標本與幽靈蛸形態比對,發現二者在形態上存在明顯差異,包括尾部的形態、下角質顎的形狀、發光器的位置。同時,線粒體COI基因與核基因28S rDNA系統進化分析呈現出兩個遺傳距離較大的分支,具有較高的支持值。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將南海采集的標本形態特征與歷史報道的10個同物異名種的形態特征進行比較分析,確認南海采集到的標本與之前報道的同物異名種存在明顯差異。該團隊證實采集到的標本為幽靈蛸屬一個新物種,成為幽靈蛸目已知的第二個現存物種。

      研究發現,擬幽靈蛸與幽靈蛸形態特征的區別在于擬幽靈蛸具有尖尾、下角質顎翼寬長、發光器位于鰭與尾尖的中點,而幽靈蛸無尾、下角質顎翼較短、發光器位于鰭與身體末端的三分之一處。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動物分類學報》(Zoological Systemat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文章

    科學家在南海深海發現幽靈蛸目新種——擬幽靈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譚燁輝研究團隊聯合上海海洋大學的科研人員,在海南島東南海區深水800至1000米采集到一個與幽靈蛸相近的標本,通過形態學和基因的比較分析等,明確......

    科學家在南海深海發現幽靈蛸目新種——擬幽靈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譚燁輝研究團隊聯合上海海洋大學的科研人員,在海南島東南海區深水800至1000米采集到一個與幽靈蛸相近的標本,通過形態學和基因的比較分析等,明確......

    研究人員基于地球物理數據揭示南海構造特征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系統分析了大量在南海獲取的深反射/折射聯合采集數據和歷史數據,在南海地殼結構、深海盆莫霍面特征及分布、同擴張過程相關構造、裂后巖漿活動、綜合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解......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分布范圍已探明

    國家文物局今天(13日)在海南瓊海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新成果。國家文物局介紹,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

    中國科學院團隊揭示過去7千年以來華南人類活動歷史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ScienceReviews《第四紀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倫敦大學學院等單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基于南海西北部陸架沉積記錄,重建了過去......

    這個集體種出一片“海底森林”

    5月14日,第二屆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19個青年個人和集體獲得表彰。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海珊瑚礁生態安全與生物適應研究集體被授予“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

    研究人員在南海東北部陸緣發現陸殼裂洞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閻貧團隊通過多道地震剖面觀察發現南海東北部裂谷盆地內部出現陸殼裂洞。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陳昌亮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閻貧、......

    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必須排除美國干擾

    對話與合作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化解矛盾和分歧、增進各方互信的最佳途徑。在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的進程中,東盟國家應增強自主性,排除來自美國的影響和干擾當前,東盟國家和中國正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

    研究揭示南海西北陸緣孤立海底峽谷系統形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帶領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探究了南海西北部平緩陸坡區(<0.5°)一個孤立存在......

    南海“大洋紅層”為研究深水環流演化提供新思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孫珍研究員團隊在南海中新世海相紅層成因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GondwanaResearch(《岡瓦納研究》)上。張哲博士為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