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09 21:56 原文鏈接: 科學家描繪低質量系外行星大氣逃逸新圖象

    5月9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郭建恒完成的最新研究在《自然—天文》發表。這項研究揭示了影響低質量系外行星劇烈大氣逃逸過程——“流體大氣逃逸”的不同驅動機制,并提出了一種新的更準確地分類方法。

    研究示意圖。云南天文臺供圖


     對太陽系以外行星的研究是天文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圍繞著恒星公轉的行星的大氣層可能會因為多種原因離開行星進入太空。這些行星大氣層中的上層大氣以整體的行為猛烈離開行星的方式被稱為“流體大氣逃逸”。相對于目前太陽系行星中以粒子行為的逃逸方式,流體逃逸過程要猛烈的多。

    郭建恒介紹,流體大氣逃逸在太陽系行星的早期可能發生,如果地球早期以流體動力學逃逸的形式失去整個大氣,可能變得和火星一樣荒涼。如今,這種猛烈的逃逸方式在地球等行星中已不復存在。

    然而,科學家通過空間和地面望遠鏡的觀測發現,流體逃逸在一些離宿主恒星較近的系外行星上一直存在。流體大氣逃逸不僅改變了行星的質量,還影響了行星的氣候和宜居環境。

    “低質量系外行星的流體大氣逃逸可以由行星內能、恒星潮汐力做功或恒星的極端紫外輻射加熱單獨或共同驅動。”郭建恒告訴《中國科學報》。

    此前,研究人員需要依賴復雜的計算來判斷一顆行星上的流體逃逸究竟是由哪種物理機制驅動的,而且得到的結論往往并不明確。

    對此,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科研人員僅使用質量、半徑和軌道距離等恒星和行星的基本物理參數,就可以對低質量行星流體逃逸的機制做出分類。

    研究發現,在那些低質量和大半徑的行星上,如果行星有足夠的內能或者高的溫度就可以驅動大氣逃逸。因此,采用代表行星內能和勢能比值的“金斯參數”就可以對上述逃逸是否發生做出判斷。

    而對于內能無法驅動大氣逃逸的行星,該研究通過引入恒星的潮汐力,定義了一個改進的“金斯參數”。利用這一改進后的參數,科研人員準確區分了恒星潮汐力和極端紫外輻射在驅動大氣逃逸上的角色。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具有高引力勢和低恒星輻射的行星更可能經歷一種慢速的流體大氣逃逸,其他的行星則以快速的流體逃逸為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韓占文指出:“該研究巧妙地使用了恒星行星系統的基本物理參數對行星大氣的逃逸機制做出了清晰分類,推進了人們對行星大氣逃逸的認識,為下一步研究行星可宜居性和行星大氣演化過程提供了理論依據。”

    郭建恒相信,這項研究的結果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串聯一個行星的大氣層如何隨時間演化,對于探查低質量行星的演化和起源也有著潛在的應用價值。隨著人類對宇宙中其他潛在宜居星球探索的不斷深入,這些發現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遙遠世界的環境和演變歷程。

    相關論文信息:http://doi.org/10.1038/s41550-024-02269-w


    相關文章

    科學家呼吁,保持太空整潔應列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近日,科學家呼吁,聯合國應該將保護太空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目標,并通過一項新的全球協議來解決太空垃圾日益增長的威脅,從而保護地球軌道。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的藝術圖。圖片來源:MarkGarlick/Sc......

    創新+闖勁:他們一年做出一顆新星

    “創新X”系列科學試驗衛星的首發星-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一年時間做出來一顆新衛星,不再專星專用,而是兼顧數十種類型迥異的載荷,并成功趕上固體運載火箭發射的節奏,還給前沿基礎研究的實驗室送“機票”,免費......

    韋布首次在宇宙中發現“懸空”冰

    韋布望遠鏡在恒星形成區域發現了“懸空”冰。圖片來源:NASA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7日報道,法國科學家借助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宇宙中發現了“懸空”冰。該發現將有助于人們揭示地球生命化學成......

    俄羅斯衛星解體砸中GPS和“星鏈”衛星?

    速覽-沒有證據表明,俄羅斯衛星解體系人為蓄意所致,初步分析認為“資源號-P1”解體源于一次“低強度爆炸”,該爆炸可能是由外部刺激引發或內部結構故障導致的推進系統失靈。-沒有證據顯示美國GPS衛星及星鏈......

    科學家描繪低質量系外行星大氣逃逸新圖象

    5月9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郭建恒完成的最新研究在《自然—天文》發表。這項研究揭示了影響低質量系外行星劇烈大氣逃逸過程——“流體大氣逃逸”的不同驅動機制,并提出了一種新的更準確地分類方法。研究......

    太空中一種新分子“現身”

    科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觀測恒星形成區域NGC6334I,首次在太空中探測到2-甲氧基乙醇。圖片來源:麻省理工學院科技日報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劉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布雷特·麥奎爾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

    美國太空太陽能衛星運行一年有望實現太空太陽能輸電

    1月16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宣布,其研發的太空太陽能衛星(SSPD-1)已成功在軌運行一年,并完成了3項實驗測試。研究人員認為,衛星搭載的這3個重達110磅的原型器件是成功的,相信這一結果“將有助于規......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7月20日21時40分,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

    在太空播下科學、夢想和友誼的種子

    尼日利亞青年普羅斯珀·丹尼亞的獲獎作品《共同愿景》。丹尼亞供圖2022年9月6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當地青少年通過網絡視頻與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進行“天宮對話”活動。新華社記者郭駿......

    他們將干細胞送上天,太空早期造血有望實現

    “3、2、1,點火!”話音剛落,一道火光緩緩上升,劃破漆黑長夜。這是在5月10日晚21時23分,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的情形。看著天邊的火光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