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瞿昆課題組設計了一整套分析流程,系統性評估了16種空間轉錄組和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整合算法在預測基因或細胞類型空間分布方面的性能。研究成果5月16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方法》。
整合分析流程 中國科大供圖
“細胞在組織器官內所處的空間位置,與其發揮生理功能或疾病產生過程密切相關。”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特任副研究員郭闖介紹。
近年來,研究者開發了多種空間轉錄組技術,在保留細胞精確空間定位的同時,檢測細胞內全轉錄組的表達情況,以此來研究在發育或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細胞亞群及其分子機制。
但目前空間轉錄組學技術存在兩個不足:一是基于測序的空間轉錄組技術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單細胞分辨率;二是基于成像空間轉錄組的技術能檢測到的基因通量有限。
為了突破技術的局限性,生物信息學家設計了多種算法整合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預測細胞類型的空間分布和/或單個細胞的完整轉錄組信息。這些算法大大加深了人們對空間轉錄組學數據及相關生物學和病理過程的理解。
然而,這些整合算法的工作原理和適用范圍存在顯著差異,研究者很難選擇出最佳算法。
瞿昆課題組長期致力于開發生物大數據分析算法和軟件。在此項研究中,課題組收集了45對同一組織來源的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集,32個模擬數據集,并設計了多種指標,從準確性、魯棒性、計算資源耗時等多維度系統性評估了16種整合算法的性能。
結果顯示,Cell2location、SpatialDWLS和RCTD算法能更加準確的預測細胞類型的空間分布;Tangram、gimVI和SpaGE算法則是預測基因表達空間分布的最佳算法。Tangram、Seurat和LIGER計算效率相對較高,適合處理大規模數據集。
研究工作總結了每種算法的屬性、性能和適用性,總結了高效算法的優勢,為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升算法性能提供了參考。同時在github上提供了整合空間轉錄組和單細胞轉錄組數據的分析流程,有助于研究人員為處理自己的數據選擇最佳分析工具。
領域內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en Raphael評論,“對各種空間轉錄組數據和方法進行如此嚴格的基準研究并非易事,此項研究滿足了領域內重要需求。”
近年來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技術發展火熱,因其自發光的特性和體積超薄的特點,被廣泛用作智能手機、電視和電腦的顯示屏。研究發現OLED屏幕顯示性能與OLED材料......
近日,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標準的命名,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命名規則第1部分:分析方法標準(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
近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國內首臺緊湊型加速器質譜儀(AMS)。這一創新成果標志著我國在高端核分析設備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加速器質譜儀的高靈敏分析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什么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繪制出小鼠全腦高分辨率單細胞空間轉錄組圖譜,為深入理解大腦結構與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礎。該團隊基于109萬個高質量空間分辨單細胞基因表達定義出小鼠大腦更精細的組織區......
細胞在組織和器官內的空間位置,對其發揮特定功能頗為重要。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空間轉錄組(SpatialTranscriptomics)技術能夠同時測量生物組織切片空間位點的基因表達和空間位置信息,為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合作開發的空間轉錄組綜合資源存儲庫(CROST)正式上線,該研究成果以“CROST:acomprehensivereposit......
闡明大腦皮層的細胞類型組成對于理解大腦結構和功能至關重要。中國科學院腦智卓越中心利用單細胞空間轉錄組揭示獼猴皮層的細胞類型。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ell》雜志上,題為:Single-cellspa......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瞿昆課題組設計了一整套分析流程,系統性評估了16種空間轉錄組和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整合算法在預測基因或細胞類型空間分布方面的性能。研究成果5月16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方......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瞿昆課題組設計了一整套分析流程,系統性評估了16種空間轉錄組和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整合算法在預測基因或細胞類型空間分布方面的性能。研究成果5月16日在線發表于《自然-方......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亮生團隊成功建立了一種重現性好、準確度高的植物甾醇分析方法,為牡丹品種‘鳳丹’花粉、花藥壁及其它樣品的甾醇測定提供了重要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分析化學學報》。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