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01 14:13 原文鏈接: 科學家追尋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粉塵蹤跡

       粉塵是地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因子。粉塵的產生與傳輸受到區域氣候的影響,同時粉塵也會對區域與全球氣候造成反饋作用。晚新生代亞洲內陸干旱區就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粉塵源區,通過西風和冬季風環流向下風方向輸送大量粉塵物質,在合適的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可以形成厚且連續的風塵堆積。風塵沉積物對粉塵源區和沉降區氣候變化敏感,是記錄區域古環境變化的理想載體(如黃土高原800萬年以來經典的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然而,晚新生代構造活動強烈的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由于缺乏合適的沉積條件,限制了純風塵沉積的形成和保存,嚴重阻礙了人們對該區域古環境演化的認識。風力搬運的粉塵物質溶解可以改變區域水化學組成,因此通過分析過去時期區域水化學組成變化是重建區域粉塵輸入歷史的另一有效途徑。陸相盆地沉積物中的自生碳酸鹽礦物是記錄古水體化學信息的重要媒介;研究河湖相沉積物中自生碳酸鹽的地球化學或可反映區域地質歷史時期水化學組成,提供粉塵輸入的線索。

      鑒于這一思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實驗室方小敏課題組聯合國內外科學家針對青藏高原東北緣西寧盆地一套精確定年的(距今1270-480萬年)晚新生代河流相沉積物序列(莫家莊剖面)開展了系統的碳酸鹽Ca-Mg-Sr元素和放射性Sr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并將其與距西寧盆地東南方向200 km的臨夏盆地同時期一套河流相沉積序列(黑林頂剖面,距今1200-510萬年)碳酸鹽成分進行對比。研究發現:(1)西寧盆地莫家莊剖面中的自生碳酸鹽在對數Mg/Ca-Sr/Ca圖解上沿斜率為0.8的線性分布,偏離了經典方解石自生沉淀過程(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 PCP)形成的碳酸鹽組成關系,可能反映了風力搬運的粉塵物質溶解對水化學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860萬年之后更加強烈;(2)距今860萬年起,臨夏盆地碳酸鹽87Sr/86Sr比值開始急劇升高并最終與西寧盆地趨于一致,并且與距今700萬年之后的黃土高原典型風成紅粘土87Sr/86Sr比值相同,表明距今860萬年之后臨夏盆地水化學顯著受到粉塵影響;(3)西寧盆地莫家莊剖面整體的高87Sr/86Sr比值和碳酸鹽化學組成表明該區域至少在1270萬年前本地水化學就顯著受到粉塵影響。該研究揭示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北緣不同區域受粉塵輸入影響的起始時間差異,這種差異與高原東北部階段性生長和東亞季風的階段性增強密切相關。該研究進一步揭示了晚新生代大量粉塵物質沉降青藏高原東北部山間盆地并成為水系沉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六盤山以西的黃土高原西部缺乏800萬年以來連續沉積的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

      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early (≥ 12.7 Ma) eolian dust impact on river chemistry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為題,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 發表。青藏高原所碩士生阮笑白為第一作者(現為法國洛林大學博士生),副研究員楊一博和研究員方小敏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先導專項、中科院對外合作重點項目和青年促進會項目的資助。

    圖片.png

    圖1 西寧盆地、臨夏盆地和黃土高原靈臺風成沉積序列位置,以及推測的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間東亞冬季風和西風帶盛行位置與方向。

    圖片.png

    圖2 西寧盆地和臨夏盆地從距今約1200萬年至500萬年間的碳酸鹽和水溶鹽87Sr/86Sr比值變化,以及與黃土高原靈臺風成沉積序列碳酸鹽87Sr/86Sr比值的對比。左上角為盆地在逐漸接受粉塵物質過程中碳酸鹽87Sr/86Sr比值變化的示意圖,其中黃色箭頭代表粉塵87Sr/86Sr比值的變化趨勢,藍色箭頭代表盆地水體87Sr/86Sr比值的變化趨勢。


    相關文章

    青藏高原降水量新發現實際數據遠超以往估計

    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

    我國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連續觀測數據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首次獲取了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廓線的連續3年觀測數據,可為青藏高原天氣過程和環境變化研究、惡劣天氣臨近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大氣科學進展》雜志。大氣廓線......

    我國團隊新建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依托新組建的青藏高原對流層大氣立體觀測網,首獲連續近3年的青藏高原上空對流層大氣廓線持續觀測數據,可為惡劣天氣臨近預報......

    青藏高原水環境科學考察圓滿完成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多年凍土溫度特征與氣候關系研究獲進展

    多年凍土與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協同進化。全球變暖導致多年凍土融化和退化,引發高寒草地變化,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同時,高寒草地影響地表和大氣及活動層與多年凍土間的水分和熱量......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

    研究揭示黃牛適應青藏高原的多基因協同效應奧秘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黃牛大約在3700年前遷徙到青藏高原,是最早進入青藏高原的家養動物之一,也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最原始的黃牛種質資源,更是培育我國......

    青藏高原蒸散發增長速率約為全球陸地的兩倍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在經歷暖濕化和失衡趨勢,高原的水循環過程也相應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征,青藏高原的蒸散發在這種變化背景下如何響應?青藏高原蒸散發的響應變化由什么因素主導,是當前高原水循環研究亟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