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生態安全屏障功能與優化體系”科考分隊在深入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們成功揭示了地面儀器監測在估算青藏高原實際降水量時存在嚴重低估問題,并對導致低估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剖析,從而為改進降水監測方案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氣候條件,成為了水循環研究的關鍵區域。降水作為水循環的核心要素,其準確估算對于科學開展水資源管理、水循環研究以及水災害防控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科考分隊的研究卻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傳統地面儀器監測在青藏高原地區的降水估算中存在顯著的低估現象。
研究顯示,青藏高原的實際蒸散發量遠大于地面儀器監測所得的降水量,河川徑流系數普遍偏高,且從冰芯中重建的雪水量也顯著高于同期器測降水量。這一系列發現充分表明,傳統的地面儀器監測在青藏高原地區對降水量的估算存在明顯的不足。
為了深入探究降水低估的原因,科考分隊從器測誤差和代表性誤差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他們發現青藏高原地區的降水過程中雪的比例較高,且常伴有強風。在這種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傳統地面監測儀器的設計往往無法適應,易形成上托氣流,阻礙雨滴或雪花進入儀器,從而導致降水量被低估。其次,青藏高原地形復雜多變,氣象站點通常難以全面反映所在網格單元的整體降水特征,這也進一步影響了降水估算的準確性。
針對這些問題,科考分隊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他們建議,創新儀器設計,提高其在強風、降雪等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測量精度;優化站點布局,增加站點密度,以更全面地反映青藏高原地區的降水特征;此外,還應加強空間優化,利用遙感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降水估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據了解,此次研究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水循環變化的重要特征,還為改進降水監測方案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東晶在副研究員齊玥與研究員王強的指導下,選取青藏高原東南緣云南馬關地區新生代含有大量地幔包體的堿性玄武巖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Sr-Nd-Mo同位素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的聯合實驗團隊在青藏高原成功實現了基于超導接收的高清視頻信號公里級太赫茲無線通信傳輸,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將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成功應用于遠距離無線通信系統。這次......
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考活動守護水塔“一原兩湖三江”科考從今年8月18日開始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展開,有6個科考分隊15個科考小組400多名科考隊員參與。到9月30日,主體任務已基本完成,科考取得多項......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科研單位,在青藏高原腹地進行的綜合地質地理科學考察活動圓滿結束,進入了后期的總結研究階段。本次科考作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統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點項目“青藏高原中部倫坡拉-尼瑪盆地印度季風演化與高原北移隆升”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近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冰川徑流汞排放的研究發現:季風期冰川徑流中總汞濃度高于非季風期,冰川消融對區域水生生態......
1979年,郭長福、孫鴻烈、漆冰丁(左起)等人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區開展土地資源考察。1975年,研究人員在珠穆朗瑪峰登山科考。1990年,在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時車陷在路上,考察隊隊員們一起推、拉......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科學家團隊用定量地球動力學模型揭示出,青藏高原持續生長核心動力源來自從南向北的“地幔風”。該“地幔風”北向推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南緣持續碰撞,從而導致青藏高原幾......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寒來暑往,中國科學院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扎根雪域高原不懈探索,開展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推動沙化土地治理、監測高寒草原生態狀況,在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