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7日電 1964年10月16日,伴隨一聲驚天巨響,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的上空,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展示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為中國在決定世界和平、制止戰爭、抵制霸權等國際事務中爭取到了一個大國應有的話語權和決定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凝聚了無數國防科技工作者的貢獻。程開甲院士就是他們中的卓越貢獻者。
2003年研究所的院士們,左四為程開甲院士。組委會供圖。
他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半個世紀前,為了那一聲讓中國人在世界上挺起民族脊梁的東方巨響,程開甲嘔心瀝血,在之后的20年中,他隱姓埋名,將自己辛勤的汗水與智慧灑在了中國西部那片神秘土地上。他的貢獻與他名字將永遠銘刻在共和國史冊上。他是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2018年3月27日,101歲高齡的他,因其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一生投身中國核試驗事業嘔心瀝血的付出,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程開甲院士獲得“世界因你而美麗——2017-201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受命牽頭核試驗的“核司令”
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加入中國核武器研究隊伍。從此,他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跡20多年。程開甲受命牽頭起草了中國首次核試驗總體技術方案,為圓滿完成中國第一次核爆任務,他和他的團隊把核試驗需要解決的問題分解成上百個課題,走遍全國各科研院所和各軍兵種許多單位,召開了幾百次協作會議。在不到兩年時間里,全國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臺測試、取樣、控制等各類實驗設備和儀器。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響,自動控制系統在瞬間啟動千臺儀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測試。回憶往事,程開甲非常自豪。當年法國人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沒有拿到任何數據,美國、英國、前蘇聯也僅僅拿到很少的一部分數據,而我們拿到了全部數據。
程開甲是中國技術上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成功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增強型原子彈、兩彈結合以及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在內的核試驗三十多次,解決了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他還帶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培養出10位院士和40多位將軍,取得豐碩科技成果。人們稱程開甲是“核司令”。
開天辟地,“程老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敢創新的人。”
在科學研究領域,尤其是在一片空白的中國原子彈爆炸領域里,需要膽大心細,睿智決策。“決策上項目,決策用我,兩個決策,都需要勇氣,程老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敢創新的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這樣評價程開甲院士。
比如,第一顆原子彈采取何種方式爆炸?程開甲經過分析研究否定了原定的空爆方案,設計了“百米高塔爆炸”方式,確保了中國首次核試驗可控可測。
還有一次,周恩來聽取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安全問題匯報。周總理問:“投彈飛機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場的空軍副司令指著程開甲說:“是程教授計算的。”周總理目光轉向程開甲,程開甲肯定地點了頭。周總理看到程開甲點了頭,也重重的點了頭,表示他放心了。“核試驗的安全問題由程開甲負責”是周總理親自下達給他的任務。程開甲說:“核試驗安全問題大于天”,每次他都要反復研究、反復計算、反復檢查。周總理只要聽說安全問題,程教授已經把關了,他就會十分放心。
再比如,在第一、第二次地下核爆炸試驗成功后,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程開甲多次進入爆后現場、甚至爆心。有一次還和朱光亞一起考察測試間,進入零后開挖的測試廊道時,其中一段十多米的廊道被擠壓得只有80厘米直徑,他們是匍匐爬行的。爆后現場考察是從未有人做過的事!誰都說不清洞里的輻射劑量和高溫有多高,風險很大。但程開甲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爆后的實地考察取得了我國地下核試驗現象學的第一手資料。
程開甲在科研上的勇氣還表現在堅持真理。作為一名學者,他始終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在各種學術討論中,他與自己的上級爭執過,與自己的同行爭執過,與自己的下級爭執過,在他的心中,沒有權威,如果有,也是“能者為師”的學術權威。一次爭執后,他誠懇地對普通技術員說:“我向你們道歉,上次的討論,你們的意見是對的。”
后來回憶往事接受采訪時,程開甲帶著幾分遺憾說:“總理交給我的科研任務,我都完成了,但總理交給我學普通話的任務卻沒有完成。”
“程開甲是一名純粹的科學家。”中國核試驗基地首任司令員張蘊鈺這樣評價程開甲。院士程開甲就是這樣一位純粹的科學家。
百歲院士自畫人生
2017年8月3日,程開甲院士迎來了百歲生日。可是他仍然心系科學研究與國防科技發展,在為強軍興軍的偉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老驥伏櫪,談起晚年創新成就,程開甲感慨地說:“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回首往事。1918年8月生于江蘇吳江。中學時代,程開甲就廣泛閱讀了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詹天佑等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傳記,萌發了要當科學家的想法,并把追求真理的科學家作為人生榜樣。1937年,他就讀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的浙江大學,1941年畢業留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助教,并從事相對論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完成了多項重要研究。1946年8月,程開甲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師從物理學大師玻恩教授。期間,程開甲主要從事超導電性雙帶理論的研究。
1948年秋,程開甲獲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當看到解放軍敢于向英國“紫石英”號軍艦開炮時,他感到中國有希望了。程開甲婉謝導師和朋友好意,整理好行裝,于1950年8月回到祖國。
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程開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試驗基地,在西部大戈壁灘上隱姓埋名20多年,程開甲在堅守中,展現了一位為科學奉獻的淡定與從容。他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1984年,考慮到程開甲年歲已高,組織將他調到北京,任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顧問。
程開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四、五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一生獲獎無數,但是,對這些崇高榮譽,程開甲有自己的詮釋:“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科學技術研究,創新探索未知,堅韌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無私奉獻精神。”這是程開甲院士曾經寫下的幾句話,這也正是院士程開甲百歲科學人生的自畫像。
“世界因你而美麗——2017-201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頒獎禮將于3月30日晚在清華大學華美登場。屆時,聯合主辦機構北京青年報、中國新聞社、香港頭條、明報、鳳凰衛視、鳳凰網、星洲日報、大公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亞洲周刊、一點資訊、僑報、歐洲時報的代表將齊聚現場,向獲獎人提問。
4年前的今天“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程開甲院士逝世 他的名字曾是我國最高機密之一為了我國核武器事業開拓隱姓埋名20多年他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最近,某高校一篇畢業論文的“致謝”,因使用文言,引經據典,登上了抖音熱榜,獲690萬瀏覽量。有30余萬網友點贊,評論區一片贊揚和自愧之聲,感嘆這是“中國文人骨子里的浪漫”。抖音截圖作者是文學院的研究生......
為國家,他曾經在戈壁灘上默默無聞、隱姓埋名二十多年;他曾經參與決策、主持了30多次核試驗。他就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程開甲。程開甲院士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國家強起來,國防強起來。......
中新網3月27日電1964年10月16日,伴隨一聲驚天巨響,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的上空,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展示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為中國在決定......
中新網3月27日電1964年10月16日,伴隨一聲驚天巨響,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的上空,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展示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為中國在決定......
“我熱切地期盼大家都能懷著忠誠報國的赤子之心,成為秉承‘創新、拼搏、奉獻’精神的國家棟梁,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這是在10月15日舉辦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八一勛章”獲得者程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
2017年3月15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顏寧獲得2016-201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作為一名青年女科學家,顏寧一直備受關注。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結構生物學家,同時擔任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
3月25日,由鳳凰衛視和鳳凰網發起、聯合海內外十余家知名華文媒體共同主辦的第十次“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舉辦。2016年是“影響世界華人盛典”10周年和鳳凰衛視成立20周年。在......
一項“有望拿下諾貝爾獎”的科研發現身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施一公的歸國被看作是中國新一代海歸科學家的杰出典范。回國后,他為改善中國學術風氣與科研環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同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