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同時,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衛星工程項目正式啟動。
“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了未來五年內將發射的四項科學衛星工程任務,四顆科學衛星將于2022年前后發射。
王赤表示,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后,專項二期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系、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開展衛星研制。此外,專項還部署了一批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愛因斯坦探針(EP)將在軟X射線波段對宇宙天體開展高靈敏度實時動態巡天監測,有望在發現和探索宇宙中沉寂黑洞的耀發、探尋來自引力波源的X射線信號、發現宇宙中X射線劇變天體等方面取得科學突破。
愛因斯坦探針(EP)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是我國首顆空間太陽專用觀測衛星,將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系。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由中歐科學家聯合提出和研制,對向陽側磁層頂、極尖區和地球極光進行全景成像,同時對地磁場和等離子體進行原位測量,提高人類對太陽活動與地球磁場變化相互關系的認知。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是在引力波研究方向提出的“機遇性”項目,衛星與地面引力波探測器聯合觀測,可更加全面地發現引力波伽瑪暴及新的輻射現象。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
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還部署了若干背景型號,其中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以“一奇(黑洞)二星(中子星、夸克星)三極端(引力、磁場、密度)”為科學目標,是由中國領導的、20多個國家參與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背景型號項目還將圍繞空間引力波探測、宇宙起源與演化規律、太陽系的誕生和系外宜居行星探測等開展系列關鍵技術攻關和技術驗證。
2024年5月19日,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的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普大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的航天與空間科學探索》的科普報告。 劉勇研......
中新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中關村論壇首次設立的空間科學論壇4月27日下午在北京舉辦,中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航天機構代表、空間科學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空間科學發展進行回顧與展望,并......
金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其大氣演化的重要因素。雖然金星沒有內稟磁場,但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感應磁層。感應磁層和磁鞘的磁場的三維形態關系著太陽風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過......
“目前,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主體建設已經完成,正在開展聯合調試試運行工作。部分裝置已經在為用戶提供科研服務。預計今年底整體工程完成驗收。”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
2023年1月16日,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衛星初樣研制總結暨正樣設計評審會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會議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
中新網太原8月26日電(記者范麗芳)8月26日,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開幕。本次會議以“建設空間科學強國,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主題。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6號科研大樓,是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總部的所在地。中心的專用機房大約400平米左右,存儲運行著我國不少空間科學“大國重器”的數據資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極一......
2022年5月起,中國空間站工程將進入建造階段。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由3個艙段、2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構成,總質量近100噸,裝載著空間生命和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燃燒和微重力流體科學、基礎物理等領域......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五年來,通過重大工程的實施,對空間科學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
關于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2019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計〔2019〕5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衛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