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8月26日電 (記者 范麗芳)8月26日,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開幕。本次會議以“建設空間科學強國,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主題。
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乃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以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
中國空間科學大會是中國空間科學領域唯一的、將本領域各分支學科組織到一起進行集中交流的全國性學術大會,每兩年舉辦一次。
開幕式當天,9位院士和4位知名專家,圍繞載人航天工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和空間科學衛星的最新進展、國際前沿和未來發展,進行13場特邀報告,共同研討空間科學前沿技術與發展態勢,促進空間科學各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普及空間科技知識。
開幕式上,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向山西省政府贈送山西省太原市高清遙感影像圖,同時,“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科技獎”和中國空間科學領域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揭曉。
“科技獎”面向全國,主要獎勵在空間科學領域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或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因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劉亮研究員在空間冷原子鐘及空間超冷原子物理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總體設計部孫澤洲研究員在月球、火星著陸巡視器總體設計以及測控通信領域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分獲第二屆中國科學科學學會科學獎和技術獎。
8位奮戰在空間科學領域一線的科技工作者獲中國空間科學領域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大會為期4天,設置了1場空間科學國際高峰論壇、13場大會特邀報告、32場分會場學術交流,參會人員將圍繞空間天文、空間物理、月球與行星科學、空間地球科學、微重力科學與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探測、空間遙感、空間智能等領域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搭建起空間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技術與產業之間的橋梁,促進交叉融合。
大會期間,還將舉辦青年學術沙龍、“科創中國”空間科技路演、“航天新技術、新成果展”和“星辰大海等著你”山西行科普活動月等系列活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24年度專項項目指南——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研究(二)月球與深空探測是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近二十年來我國月球與深空探測發展迅猛,嫦娥探月系列工程順利實施,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對火星......
2024年5月19日,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的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普大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的航天與空間科學探索》的科普報告。 劉勇研......
中新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中關村論壇首次設立的空間科學論壇4月27日下午在北京舉辦,中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航天機構代表、空間科學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空間科學發展進行回顧與展望,并......
金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其大氣演化的重要因素。雖然金星沒有內稟磁場,但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感應磁層。感應磁層和磁鞘的磁場的三維形態關系著太陽風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過......
“目前,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主體建設已經完成,正在開展聯合調試試運行工作。部分裝置已經在為用戶提供科研服務。預計今年底整體工程完成驗收。”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
2023年1月16日,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衛星初樣研制總結暨正樣設計評審會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會議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
中新網太原8月26日電(記者范麗芳)8月26日,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開幕。本次會議以“建設空間科學強國,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主題。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6號科研大樓,是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總部的所在地。中心的專用機房大約400平米左右,存儲運行著我國不少空間科學“大國重器”的數據資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極一......
2022年5月起,中國空間站工程將進入建造階段。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由3個艙段、2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構成,總質量近100噸,裝載著空間生命和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燃燒和微重力流體科學、基礎物理等領域......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五年來,通過重大工程的實施,對空間科學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