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東方紅一號帶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空間科技領域初顯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提出并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國航天事業的宏圖上,增加了科學的顏色。
此后,中國航天經歷了空間科學衛星發射空白的十年。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再次發出呼聲:“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不平衡,空間科學待‘上位’。”這一呼聲最終促成了我國首個大型空間科學實驗系列衛星計劃——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
今年,空間科學實驗系列衛星入選中科院改革開放40年的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這項成果的入選,表明中科院在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后,再次回到了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的領導者地位上,也為我們今后繼續高舉空間科學大旗,引導我國空間科學事業取得更大成績樹立了信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前主任吳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的四顆衛星(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圖)
2015年12月,戈壁灘正值最嚴寒的冬季。17日早晨8點,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載著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系列衛星的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劃破依然綴滿繁星的深藍色天空。
3天后,12月20日8點45分,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喀什站成功跟蹤、接收到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軌X頻段下行數據,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與地球的數據傳輸鏈路正式開通。
這段歷史已經深深地刻在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的記憶里。就在今年12月17日,他和暗物質衛星科學家團隊一起,為這顆衛星慶祝了三周歲的生日。
“3年了,衛星已經到達設計壽命,但我們一點都不能放松。”常進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每天,科學家們都要給衛星做體檢,確保運行安全,收集更多數據。
“這3年來,暗物質衛星探測到了56億個高能粒子,已經得到了與科學目標相關的數據。”常進說。
目前,暗物質衛星已經成功獲取國際上最高精度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并首次發現宇宙高能電子TeV拐點及其TeV以上的精細結構。
“更多的數據、更好的成果還在后面。”常進說。
在回想與展望中,常進感慨,這些成就“不是一個人的光芒,而是中國空間科學幾代人奮斗的結果”。“曾經,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與美國、日本等國家有較大差別,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發展了,中科院也抓住了發展的機遇,讓一大批科學家相信,在我國搞空間科學是有希望的。”常進說。
自2011年開始,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院內外眾多單位協同參與實施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通過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在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帶動空間技術發展。
在暗物質衛星成功發射后的第二年,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發射成功,完成19項科學實驗,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等三大科學目標。
2017年6月15日,我國首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成功發射,在國際首次發現雙中子星并合產生引力波聯合觀測成果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科院副院長相里斌曾在《發展空間科學 建設航天強國》一文中寫道:“空間科學(一期)專項的實施,凝聚和造就了一支從事空間科學研究的創新隊伍,提升了我國空間科學在國際上的地位,形成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發展空間科學的共識。”
接二連三的成功,讓人們不禁為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突然誕生”的輝煌而感慨。而作為這一系列衛星最主要的規劃者、實施過程的組織者,吳季深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似“突然”的輝煌,得益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積蓄和攀登。
“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國家經濟實力的約束,有限的投入主要用以滿足國家安全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急需領域,空間科學實驗只能得到一些搭載飛行實驗的機會,如在實踐系列衛星,以及返回式衛星上搭載一些實驗。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2000年以后,我們終于得到了推動空間科學系列衛星發展的機會,先后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和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吳季說。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的實施,為我國空間科學的后續發展儲備了經驗。
“在規劃階段,我們注重瞄準重大科學前沿;在項目建議和遴選階段,我們堅持‘自下而上’的建議書提出原則,和科學目標的重大性和帶動性兩個最重要的遴選原則;在項目研制階段,我們制定了確保首席科學家一票否決權的‘工程兩總+首席科學家’領導體制;在衛星運行階段,我們針對每顆衛星的特點,認真制定數據政策,確保首席科學家團隊數據專有期和數據開放;目前,我們還在認真抓科學產出的評估工作。”吳季說。
隨著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系列衛星的研制和發射任務陸續完成,今年7月,中科院又啟動了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部署了未來五年內將發射的四項科學衛星工程任務。
“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后,專項二期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系、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開展衛星研制。此外,專項還部署了一批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專項將聚集國內優秀科學家和工程團隊,持續探索浩瀚宇宙未知的奧秘,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實現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并帶動相關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王赤說。
2024年5月19日,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的活動上,中國航天科普大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的航天與空間科學探索》的科普報告。 劉勇研......
中新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中關村論壇首次設立的空間科學論壇4月27日下午在北京舉辦,中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航天機構代表、空間科學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空間科學發展進行回顧與展望,并......
金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影響其大氣演化的重要因素。雖然金星沒有內稟磁場,但是太陽風與金星大氣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個感應磁層。感應磁層和磁鞘的磁場的三維形態關系著太陽風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過......
“目前,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主體建設已經完成,正在開展聯合調試試運行工作。部分裝置已經在為用戶提供科研服務。預計今年底整體工程完成驗收。”4月1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常務副總指揮、常......
2023年1月16日,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衛星初樣研制總結暨正樣設計評審會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會議由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51.shtm核心閱讀從航天任務連戰連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進,從空間科學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務經......
中新網太原8月26日電(記者范麗芳)8月26日,第二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在山西省太原市開幕。本次會議以“建設空間科學強國,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主題。空間科學是以航天器為主要平臺,研究發生在日地空間、行......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6號科研大樓,是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總部的所在地。中心的專用機房大約400平米左右,存儲運行著我國不少空間科學“大國重器”的數據資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極一......
2022年5月起,中國空間站工程將進入建造階段。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由3個艙段、2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構成,總質量近100噸,裝載著空間生命和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燃燒和微重力流體科學、基礎物理等領域......
今天(1月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五年來,通過重大工程的實施,對空間科學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