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二代測序、蛋白質組質譜,這些“高大上”的組學手段早已不是稀罕事,使人們對生命和疾病的理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些組學技術大量用于科研的同時,在應用領域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蛋白質組質譜技術和RNA測序目前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臨床應用,即便是在臨床應用得相對較多的DNA測序,也飽受重復性差、準確性差的詬病。雖然組學技術看上去有“一網打盡”的優點,但如果重復性差、準確性差,結果的可靠性就無法保證。在科研領域會造成大量的浪費,甚至被不可靠的結論誤導后續的研究;在臨床應用領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或因為精度太低而造成信噪比低,導致分子標記物不能有效地被測定。

      DNA的應用多為定性(突變檢測),而RNA和蛋白質的應用多為定量。RNA和蛋白質的定量組學技術能差到什么程度?以RNA-seq為例,通常高豐度mRNA的定量重現性(技術重復)以CV(變異系數,等于標準差除以平均值)計,能做到10%已經很好了,30~40%也是常有的事;中低豐度mRNA的CV經常能超過60%。如果是生物學重復,還會更高。而蛋白質組質譜的重復性就更悲催了,且不說定量,同一個樣品打兩次質譜,鑒定到的蛋白質往往只有70-80%的重現性,即20-30%的蛋白質只在一次質譜實驗中能被鑒定到;定量就更糟糕了,高豐度蛋白質CV 50%、中低豐度蛋白質CV 100%甚至都不罕見。組學技術誤差這么大,也難怪現在有“精準醫學不精準”的問題了。

      目前,世界上尚無任何一個組學質控標準出臺,這也是造成大家各自為政、難以規范和質控的關鍵問題。為了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科技部于2018年立項了《醫學生命組學數據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目標是開發一系列全流程新技術,將組學技術的精度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新高度,并制定相關的質控標準。2018年底,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

      項目啟動僅半年不到,這個項目就已結出碩果,在RNA測序和蛋白質組質譜方面達到了目前世界最高的重現性。

    圖片.png

      2019年2月12日發表的文章中,華南理工大學和暨南大學的團隊將RNA-seq中高豐度mRNA的定量重復性做到了CV=53ppm,即0.0053%。是的,你沒有看錯,0.0053%。在30個菌株中穩定表達一個基因,進行RNA-seq。盡管各樣本的測序通量相差100倍之多,但這個高豐度基因的表達量卻驚人的一致,CV僅為53ppm。在更為困難的RNC-seq(翻譯組測序)上,30個樣本的生物學重復,該高豐度mRNA的翻譯定量CV也做到了150ppm,即0.015%。這么穩定的表達量使得文章中根本無法畫出誤差線,因為畫了也根本看不到。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的測序實際是在深圳承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的,表明這項極端精確的RNA測序技術并不只是停留在論文里,而是已經在商業服務環境下運行成功。

      2019年5月24日發表的另一篇文章中,暨南大學和德國夏洛特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將蛋白質組質譜的重現性同樣推到了一個令人咋舌的地步。對大腸桿菌胞內全蛋白質組的兩次生物學重復質譜實驗,鑒定出的蛋白質重合率高達99.7-99.8%,亦即兩次生物學重復(即培養兩批同樣的菌進行獨立實驗,不是一個樣品打兩次質譜)鑒定到幾乎完全相同的蛋白質。并且,這種超高的重現性能在多個菌株上穩定地實現,說明并非碰運氣,而是有著硬實力!

    圖片.png

      不僅鑒定重現性高,基于DIA(非數據依賴性采集)的HRM-MS策略在暨南大學的質譜實驗室中也穩定地達到了R=0.98的定量相關性,相比于以往的質譜定量實驗R=0.8~0.94的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達到這么高的水平也離不開各環節嚴格的質控。論文中的數據也證明了,采用更嚴謹的質控標準有利于定量相關性的進一步提升。

    圖片.png

      這些成果的發表,標志著中國科學家在RNA和蛋白質組學定量技術的重現性和穩健性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誤差極小、重現性極高的全流程組學技術可以在科研和應用上帶來一場革命。在科研領域,超高精度組學技術可以使人們研究以往無從下手的問題:事實上,這兩篇論文的主旨都不在技術突破,而在于用技術突破解決了以往沒能解決的生物學問題。在臨床應用上,超高精度組學技術也必將為組學技術真正走向臨床診斷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也預示著新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為整個行業的規范化提供技術依據。

      參考信息:

      https://biotechnologyforbiofuel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68-019-1377-z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gene.2019.00473/full


    相關文章

    細胞用量大幅減少,新技術提升單分子DNA測序水平

    美國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團隊開發了兩種新的單分子分析工具,可將所需的DNA量減少90%至9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上,展示了這些工具如何幫助科學家解決他們以前無法回答的生物學問題......

    藥典委:《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二次公示

    近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了《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的第二次公示稿,以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公示期為一個月,從即日起至2024年7月1日結束。《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旨在為藥品微......

    華大智造2023年財報發布:核心測序業務穩步增30.31%

    華大智造近日公布了其2023年的財務報告,2023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9.11億元,較2022年的42.31億元降低了31.19%。營業總成本33.31億元,其中研發投入9.1億元,占總收入的31.2......

    3450萬,該高校6、7月份采購計劃出爐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江蘇省財政廳關于做好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等有關規定,現將南京醫科大學(本部)2024年5月(第1批)政府采購意向公告如下:編號項目名稱采購需求概況采購預......

    揭示不同類型供體血管導致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遠期效果差異的分子機制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又被稱為冠狀動脈搭橋術,是改善心臟自身血供的手術,可以有效治療冠心病導致的心肌缺血。該手術從患者身上取下一段健康的血管供體,一端與升主動脈相連,另一端與冠狀動脈堵塞部位的......

    研究提出適用中國人群腫瘤突變負荷檢測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信息管理與數字健康研究團隊與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推薦思想的數據特征與檢測策略動態適配的腫瘤突變檢測方法。該方法基于元學習框架,根據測......

    年度盤點:2023年阿爾茨海默病研究初現曙光

    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癡呆,起病隱匿,病程緩慢且不可逆,以智能障礙為主。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全球AD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回望2023年,AD......

    Nature最新文章:基因測序游戲規則正在被改寫,速度翻倍,僅需數小時

    超高速測序推動基因組診斷快速發展簡化的DNA和RNA測序工作流正在幫助臨床醫生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提供迅速的有針對性的護理    約十年前,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默多克......

    2024年,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合作再取進展

    U2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對pre-mRNA分支位點(BS)的選擇對于剪接前體(Acomplex)的組裝至關重要。RNA解旋酶PRP5校對BS選擇,但其潛在機制尚不清楚。2024年1月9日,西湖......

    顛覆mRNA遞送技術:國內團隊開發非陽離子LNP系統,可靶向脾臟并誘發強大免疫反應

    近年來,mRNA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藥物形式,在疫苗生產、基因治療和腫瘤治療中引領變革且大放異彩。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是授予了mRNA技術先驅KatalinKarikó和DrewWeissm......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