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2-20 16:37 原文鏈接: 美公布新版肺癌篩查指南

      應用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肺癌已成為臨床標準,證據大部分源于美國國家肺癌篩查試驗的結果。指南專家組主席 Peter Mazzone 在 2017 年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CHEST)年會上發布了低劑量螺旋 CT 在肺癌篩查中的最新依據并提出最新推薦。(源自ACCP官網)

      主要推薦

      1、對于55~77歲,吸煙量≥30包/年,仍在吸煙或戒煙少于15年者,建議每年進行低劑量CT篩查。

      2、對于不符合以上吸煙史和年齡標準、但基于臨床風險預估計算可能已有或癌癥發展風險高的無癥狀吸煙者和已戒煙者,不應常規行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

      3、對于吸煙量< 30 包/年、<55>77 歲但 已戒煙15 年以上者,且根據臨床風險預估并非癌癥發生發展高風險的個體,不應行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

      4、對于合并疾病可能降低患者耐受影像學評估能力、早期肺癌治療或接下來可能降低預期壽命的個體,不應行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

      Mazzone 表示,該指南與之前指南不同,在風險和獲益上的討論更多。提出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的應用,包括需要檢查的對象,如何確定適合做檢查的患者,如何做到與患者共同做出決定,如何操作低劑量螺旋 CT,以及如何處理異常發現。

      ACCP前任主席、指南制定專家組成員 Gerard Silvestri 表示,癌癥篩查對于減少癌癥相關死亡的獲益應與其潛在危害相權衡。目前證據提示,即便腫瘤高風險人群內,仍只有一小部分經過低劑量螺旋 CT 檢查后獲益,而每個經篩查的人都存在潛在危害,包括射線暴露、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帶來的生理和社會心理上的傷害。篩查應更加有選擇性,對于高風險人群應有更明確的目標。證據并不支持將肺癌篩查廣泛用于推薦患者之外的群體。

      相關鏈接

      確診高危肺結節不能僅依靠 PET/CT

      美國研究者 Maiga 等報告,在肺癌發病概率高的人群中,PET/CT 檢查正常不能作為沒有癌的可靠指標,PET/CT檢查的假陽性率較高。(JAMA Surg. 11 月 8 日在線版)

      在評估肺結節是否為癌時,臨床醫生比較依賴18 F-FDG-PET。為了明確18 F-FDG-PET/CT 在不同人群中診斷肺部惡性腫瘤的情況,該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自 6 個學術性醫療中心和 1 個退伍軍人事務部入組肺癌或疑似肺癌的 1188 名受試者,均接受過18 F-FDG-PET/CT 檢查。

      結果顯示,大多數男性吸煙者年齡超過 60 歲。總的癌癥患病率為81%。肺結節的中位大小為 22 mm。PET/CT 檢查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分別為 90.1%和 39.8%,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 86.4%和 48.7%。

      該研究提示,對肺癌高危人群,不能依賴 PET/CT 檢查結果判斷是否有癌,還是應該給予侵入性活檢,如CT 引導下細針穿刺抽吸、導航支氣管鏡、支氣管內超聲檢查等。

      支氣管鏡確診肺部病變結果僅供參考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 Tanner 報告,支氣管鏡的診斷獲益比之前所知的顯著降低,且該結論不受是否做支氣管鏡超聲引導下針吸活檢的影響。源自ACCP官網)

      Tanner 介紹,既往一項Meta 分析顯示肺部結節患者獲益率為 70%。然而,最近ACCP質量改進登記、評估和教育(AQuIRE)數據分析提示支氣管鏡獲益更低(38%~57%)。

      一旦肺病變患者行支氣管鏡后無法確診,將導致包括手術在內的更多的侵入性檢查的介入,這讓研究者們試圖尋找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和設備。Tanner 等發現,聯合R-EBUS 的超薄支氣管鏡比標準支氣管鏡更好,但獲益率并沒有高至 70%。這提示既往 Meta 分析結果不可信。

      Khan 介紹,病變越靠近氣道開放區,操作者越容易移動支氣管鏡,隨著氣道分支越來越多,操作難度越來越大;對于胸腔的某些區域而言,這種操作將十分局限。

    相關文章

    基于人工智能的紅外熱成像體系有望應用于乳腺癌臨床前篩查

    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了解到,院乳腺外科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紅外熱成像體系(AI-IRT),有望應用于乳腺癌臨床前篩查,為優化乳腺癌篩查策略和提高患者生存率作出貢獻。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外科學著名......

    ArthritisRheumatol: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與肺癌風險增加緊密相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RA,rheumatoidarthritis)是一種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炎性關節炎,常常會導致關節外疾病表現,尤其是在肺部。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Arthritis&......

    研究人員開發出肺癌細胞氣體活檢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所醫用光譜質譜研究團隊采取糖酵解控制策略,通過氣相色譜質譜非靶向分析,發現用一種揮發性有機物(VOC)可以識別出肺癌細胞。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

    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增加患肺癌風險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肺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關節炎與風濕病》雜志。美國梅奧診所瑞貝卡·布魯克斯團隊評估了類風濕性關......

    樊嘉:中國超八成肝癌與乙肝有關

    在中科院院士樊嘉等專家看來,中國肝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早篩早診是肝癌的關鍵防線,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可根治肝癌,建議高危人群6個月進行一次篩查。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在7月26日由上海......

    《柳葉刀》:氣候變化加劇肺癌風險,并延誤診療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AJHG:龍爾平團隊等運用高通量功能組學技術解析肺癌多基因易感機制

    人類的基因組被視作是一本書寫生命的“天書”:憑借A、T、C、G四種堿基,排列組合出無數種可能性,蘊含著人類演化與生老病死的奧秘。自人類基因組計劃起,科學家們前赴后繼地開啟了對人類基因組的探索,其中最核......

    Nature子刊:揭開吸煙促進肺癌的新機制

    無論是從發病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來看,肺癌都是全球第一大癌癥,最近數據顯示,2022年肺癌新增病例248萬,死亡病例182萬。盡管開發了許多有前途的藥物,但耐藥性仍不可避免地出現,導致肺癌患者的復發。因此......

    北航生物芯片研究團隊開發肺癌精準診療新模式

    肺癌居我國各類惡性腫瘤首位,且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為精準篩選肺癌免疫治療獲益人群,“重塑”肺癌診療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醫療芯片提高了對免疫療法療效的預測準確率相關成果......

    北航生物芯片研究團隊開發肺癌精準診療新模式

    肺癌居我國各類惡性腫瘤首位且患病人群呈年輕化趨勢為精準篩選肺癌免疫治療獲益人群“重塑”肺癌診療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常凌乾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納米醫療芯片提高了對免疫療法療效的預測準確率相關成果日前發......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