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13年第二輪氣候變化談判14日在德國波恩閉幕。圍繞氣候變化新協議的談判進展順利,但由于議程之爭,留下了不少重要議題未能討論,給預定11月在華沙召開的氣候大會帶來不小壓力。
來自18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代表參加了本次談判,談判主要內容是一項2020年之后貫徹和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減控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協議。
在兩周的談判中,各方都詳細闡釋了對新協議的主張,雖有分歧但交流充分。《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在閉幕新聞發布會上說,圍繞新協議的談判進展“鼓舞人心”。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高風對新華社記者說,各方通過今年兩輪談判充分交流意見,有利于減少各方今后在新協議細節談判過程中的摩擦,也有助于新協議獲得廣泛參與,對按時制訂出新協議起到積極作用。他認為,新協議的具體構架和組成要素有可能在華沙會議上開始顯現。
不過,在《公約》附屬履行機構的會議中,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堅持將一項涉及《公約》下氣候談判決策機制的內容單獨列入議程,這一立場與其他國家產生分歧。各方一直無法就議程達成一致,會議在僵局中結束。
三國的主張源于他們去年多哈氣候大會時的遭遇。當時,多哈會議就涉及《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一項決議進行表決,三國代表要求發言表述反對意見,但大會主席沒給他們發言機會便強行通過決議。類似場景在先前的氣候大會上也曾出現。
三國代表認為,有必要在波恩會議上討論氣候談判的決策機制。但其他國家認為,附屬履行機構是《公約》執行機構,不是討論這一議題的合適場合,此議題應由締約方大會討論。后經多方交流,其他國家部分答應三國要求,但這三國拒絕任何讓步。
按原定議程,本次會議還將討論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因氣候變化所受損失和破壞的補償機制、發達國家信息通報、《公約》秘書處2014年至2015年預算等議題。但因這一爭執,上述議題都只能留待華沙氣候大會。
分析人士擔心,這將給本來會期就短的華沙大會帶來壓力,而且如果三國屆時仍不妥協,談判進程可能還會受阻。在14日的附屬履行機構閉幕會議上,多個國家的代表發言表示失望和擔憂。一些非政府組織也警告說,氣候變化步伐不會因為談判受阻而減速,希望各方拿出政治意愿解決當前問題。
菲格雷斯說,距離華沙會議還有5個月時間,期望各方盡快找到相互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鑒于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系,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團隊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濕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
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
亞洲中部干旱區全新世氣候呈現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對濕潤的變化特征,存在顯著不同于季風區的氣候變化“西風模態”。但最新研究發現,亞洲中部干旱區不同海拔區的森林動態特征存在明顯的不一致性。考慮到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