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類腸道內的細菌依靠一種大腦化學物質生存。這些細菌會吃掉一種對保持大腦鎮定至關重要的分子——GABA,而它們會吞食GABA的事實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何腸道微生物組似乎會影響心情。
來自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Philip Strandwitz和同事發現,只有提供GABA分子,他們才能生長出最新發現的一種腸道細菌KLE173。“除了GABA,沒有任何東西能讓它生長。”Strandwitz在日前于波士頓舉行的美國微生物學會年會上表示。
GABA通過抑制來自神經細胞的信號發揮作用,從而使大腦活動平靜下來。因此,知道腸道細菌需要GABA來生長和繁殖,著實令人驚奇。擁有異常低水平的GABA同抑郁和情緒異常存在關聯,而最新發現為人類腸道細菌可能影響大腦增添了越來越多的證據。
一項在2011年開展的試驗表明,一種被稱為鼠李糖乳桿菌的不同類型腸道細菌能極大地改變小鼠大腦中的GABA活性,并且影響它們如何應對壓力。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當他們通過外科手術將連接腸道和大腦的迷走神經移除時,這種影響消失了。這表明,該細菌以某種方式在腸道細菌對大腦產生的影響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目前,Strandwitz正尋求吃掉甚至產生GABA的其他腸道細菌,并且打算測試它們對動物大腦和行為產生的影響。此類工作或許最終將促成針對抑郁、焦慮等情緒疾病的最新療法。
“盡管針對同精神疾病存在關聯的微生物群落開展的研究可能永遠不會促成治療方法,但它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存在驚人的相關性。”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Domenico Simone表示。
學術年會現場。近日,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舉辦的抗耐藥微生物藥物湖南省重點實驗室2024年學術年會在長沙召開。此次會議是繼2023年8月6日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后的第二次學術盛會。會議采......
塑料污染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塑料垃圾遍布全球,迄今為止,全球已產生超過70億噸塑料垃圾,每年新增塑料垃圾量近4億噸。為應對塑料污染,各國政府以及國際組織陸續出臺了各種管控政策。但對于塑料污......
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人們常用的牙刷和淋浴噴頭上,發現了600多種能夠感染細菌的病毒,其中不乏許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面孔”。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病毒對人類并......
中新網天津10月11日電(孫玲玲劉峰奇)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喻其林教授帶領學生創業團隊“顆碩一號”成功研發出大豆增產抗逆人工微生物菌劑。據悉,該創新菌劑能夠顯著提高大豆對鹽堿地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柳葉刀》最新發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研究顯示,2025年至2050年間,抗微生物藥物耐藥預計直接導致超過3900萬人死亡。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在未來幾十......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石墨烯以其強大的殺菌性能,有望成為抗擊耐藥細菌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普通冰箱貼中的磁鐵技術,研發出一種超薄的針刺狀表面,作為導管和植入物的涂層,可殺......
德國研究人員證實,只需要給微生物喂食空氣中的常見元素——氫、氧和二氧化碳,就可以獲取維生素B9。研究者表示,這一技術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一種可持續的、富含微量營養素的蛋白質替代品,有一天可能會出現在......
近日,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SunghoonKwon團隊在Nature上發表題為Bloodculture-freeultrarapid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海洋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牙科協會福賽斯研究所團隊揭示了牙菌斑中最常見的細菌之一——棒狀桿菌的細胞分裂機制。這種絲狀細菌不僅會分裂,還會同時分裂成多個細胞,這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