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1-17 17:21 原文鏈接: 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腫瘤患者生存狀況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于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堿等)包載于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于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11月11日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Nature Reviews Cancer》在線發表文章,聚焦當下腫瘤治療領域研究正熱的納米藥物。該文章不僅對納米藥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地介紹,而且深入分析了其研究以及臨床實驗中存在的難題。

      納米藥物是粒徑在1-100nm的藥物或藥物載體的總稱。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于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于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堿等)包載于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于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當然納米藥物在腫瘤治療中優勢不局限于它的粒徑,在納米粒表面偶聯腫瘤特異性親和配體,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被稱為主動靶向。靶向性的配基可以是小分子、抗體、核酸、肽段、多糖等。

      納米藥物的制劑材料主要是一些脂質體,聚合物膠束以及一些新型的磁性納米材料。文中介紹納米藥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增加藥物療效,減少毒性;(2)靶向遞送藥物到組織或細胞;(3)增加藥物體內外的穩定性;(4)實現藥物的緩控釋放;(5)可應用于遞送生物大分子藥物;(6)聯合藥物遞送,克服耐藥性等。

      隨著基因治療等領域的發展,納米粒不再局限于作為傳統化療藥物的載體,成為了基因藥物非病毒載體的代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因治療的安全性。納米載體在新型抗癌藥物遞送過程中彰顯了巨大潛力,包括分子靶向制劑、反義核苷酸,小干擾RNA(siRNA),信使RNA和DNA寡核苷酸抑制劑等。同時,它在腫瘤熱療以及免疫療法中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盡管各種各樣的納米藥物已經在動物實驗中取得了越來越多可喜的實驗成果,它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困難。納米藥物的藥效受材料種類及其物理特性(粒徑大小、形狀、表面電荷、彈性等)、靶向配體種類、密度影響。當一個納米藥物進入人體的生物循環系統,人體中的各種蛋白立刻會吸附到它的表面,改變它的電荷特性和粒子的穩定性。例如,調理素“綁定“到納米粒上,可以觸發單核吞噬細胞的識別和清除功能,使藥物”隱身“失活。同時藥物表面的靶向配體也可能會在藥物代謝過程中變性,從而失去定位功能。另外,EPR效應就像現在頗有爭議的腫瘤基因靶向藥,是具有個體差異與特性的,這些都是科學家們需要攻克的難題。

      文章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納米藥物可以從抗體研究中得到很多新的啟發與策略。例如,高親和力的抗體在靶向治療中的效果沒有爭對同樣抗原的低親和力抗體治療效果好,這是因為高親和力的抗體雖然與目標結合更緊密,但是這樣就阻止了它的組織滲透,而低親和力的抗體則在組織中滲透得更深。這種理論同樣適用于納米藥物。

      最后作者列出了納米藥物在臨床應用中的幾大挑戰:(1)可控和可再生的納米粒合成方法的研究;(2)完備的臨床評價和監測系統的建立;(3)實行良好的生產管理規范(GMP),實現基礎研究到臨床產品的過渡,以及隨后的商業化生產。

      雖然當下很多腫瘤治療納米藥物都處于臨床實驗階段,距離它真正的成熟仍有一段路要走,但是這是和以往所有科技進步的技術和產品一樣所必經的考驗。

    相關文章

    科學家發現腫瘤免疫治療耐藥新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我國學者在腫瘤病理影像微觀信息解析算法方面取得突破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我國學者在分子探針活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a-c)可級聯響應腫瘤微環境的分子組裝探針及其研究示意圖;(d,e)小鼠模型上原位胰腺癌的熒光成像與信號強度變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74074、213700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

    我國學者在腫瘤病理影像微觀信息解析算法方面取得突破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納米馬達:抗腫瘤治療的“精準導彈”

    近年來,抗腫瘤藥物的治療效果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抗腫瘤藥物存在的毒副作用大、藥效不理想和遞送靶向性弱等問題,一直困擾著醫生和患者。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團隊在......

    抑制胃癌腫瘤生長有了新方向

    南通大學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支小飛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的合作研究證明了胃癌細胞與感覺神經元之間存在功能性神經元回路,并發現通過使用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可以使腫瘤細胞與神經元......

    腫瘤登記:癌癥防治的基石

    最近,《柳葉刀》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癌癥防治中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迫切需要相應的數據用于制訂癌癥防控計劃,腫瘤登記相關的真實世界數據因此變得至關重要。腫瘤登記是衡量一個國家癌癥負擔的金標準,能幫......

    用“全景地圖”破解腫瘤“混亂社區”

    腫瘤組織具有高度異質性,細胞類型多樣、基因表達雜亂無章,區域界限模糊,傳統的空間轉錄組技術難以全面揭示腫瘤的特性。傳統方法通常將采樣點視為獨立的“房子”,統計每個點的細胞類型和基因表達信息,容易產生誤......

    南開抗腫瘤新藥納入國家“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

    近日,記者從南開大學獲悉,由該校化學學院教授、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PI陳悅團隊發明的候選新藥ACT001,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我國“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公開報道顯示......

    核醫學專家最新研究:阿爾法核素治療腫瘤可實現“隔山打牛”

    中國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阿爾法核素既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更有“隔山打牛”的腫瘤次生殲滅能力,有望為腫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手段。這是國內首個圍繞阿爾法核素發射體鉛-212開展的臨床前應用研究。據悉,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