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果蠅也會“自閉”嗎?它會幫助科學家解開孤獨癥發病機理的謎團嗎?記者26日從南京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劉星吟教授課題組從果蠅身上發現,KDM5家族蛋白功能的喪失,會導致腸屏障功能受損和與腸道微生態失調,并出現社交行為異常。該成果近日在Cell子刊《細胞宿主與微生物》發表。
一直以來,人們對孤獨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尋找遺傳因素,以及相應引起的神經發育異常。其實許多孤獨癥病人身上常伴隨腸道癥狀(比如便秘、腹脹、腹瀉、腸易激綜合癥等)。與此相吻合,有不少研究發現,孤獨癥與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密切相關。
于是,研究人員就把眼光放到了果蠅的腸道內環境來進行探究,他們發現,使果蠅的KDM5缺失之后,會造成果蠅的固有免疫被過度激活,會過度產生抗菌肽等“抗菌部隊”,導致腸道菌群紊亂。
“而有部分的菌群代謝產物,是參與到果蠅的神經遞質合成的,因而一旦菌群紊亂,也就影響到了它的社交行為。”劉星吟說。實驗中,KDM5缺失的果蠅出現同類交流保持距離、遇到發出危險信號的同類反應遲緩、與同類發生直接接觸的頻率變低等特征,這些現象都類似于人類孤獨癥患者的社交障礙。而通過抗生素治療或喂食植物乳桿菌,能部分挽救“孤獨”果蠅的社交行為、壽命和細胞表型。
這項研究為孤獨癥病因探尋找到了一個菌群穩態和免疫穩態的新視角,有助于人們從多因素互作的角度重新認識孤獨癥的病理機制,為孤獨癥的發病機理提供新的理論基礎,也為孤獨癥疾病診療提供了新的線索。
微生物組之間存在相關性 據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萬人患有孤獨癥。由于孤獨癥的癥狀不太明顯,因此診斷方式面臨挑戰,診斷速度與準確性亟待優化。日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黃秀娟團隊發現,孤......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愿對視、不愛交流、不作回應,仿佛遙遠夜空中的星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是孤獨癥譜系障礙(以下簡稱孤獨癥)兒童,也被形象地稱作“星星的孩子”。近年來,孤獨癥進入大眾視野,但......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人源錨蛋白重復結構域2(SHANK2)基因突變在孤獨癥中致病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Ps......
3月31日,KDL“世界孤獨癥意識日”公益馬拉松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本次活動由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吳涇鎮教育委員會和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永德實驗小學共同發起,圍繞“用愛奔跑點亮星夢”這一主......
1月4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學科首席科學家張永清教授聯合國內多家單位專家申報的課題,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四五”第三批重大項目《腦發育異常導致孤獨癥的機制》,有望揭示孤獨癥的發病機制,......
作為兒童和青少年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孤獨癥(又稱自閉癥)致病機理及醫療研究長期以來備受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10月27日在北京舉行腦疾病家犬模型成果研討會宣......
孤獨癥是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其核心癥狀是社會及語言交流障礙和重復刻板行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感知覺信息處理障礙是孤獨癥的關鍵特征,約90%的孤獨癥患者表現出感知覺異常。被診斷為孤獨癥的嬰兒......
以前的理論認為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一類天然抗生素---在殺死一系列細菌方面具有普遍作用。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和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考察......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治療有新進展。近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中國腸道微生態與腸菌移植高峰論壇上,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與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共同舉辦黃龍滴丸小兒孤獨癥臨床研究啟動會,為小兒孤獨癥患者治療帶......
自從20多年前科學家首次讀取果蠅的遺傳密碼草圖以來,基因組學領域開始在理解生物學基本問題方面取得重大飛躍。現在,來自50家機構的150多名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特刊上發表了11篇不同的論文,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