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是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其核心癥狀是社會及語言交流障礙和重復刻板行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感知覺信息處理障礙是孤獨癥的關鍵特征,約90%的孤獨癥患者表現出感知覺異常。被診斷為孤獨癥的嬰兒在發育早期(社交功能還未發育成熟之前)便觀察到感知覺方面的異常。然而,孤獨癥病人感知覺異常背后的神經機制尚不清楚。?
SHANK3是孤獨癥患者中突變頻率最高的風險基因之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永清研究組致力于研究SHANK3基因突變導致孤獨癥的神經機制。為了模擬孤獨癥病人的表型,科研團隊構建了SHANK3相關自閉癥家犬模型,并對模型犬作了系統的表型分析與機制探究。由于犬和人類具有相類似的聽力敏感范圍以及相似的聲音處理能力,因而該方法適用于解析孤獨癥聽覺功能障礙的神經機制。?
8月16日,遺傳發育所張永清團隊和北京大學韓世輝團隊合作,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上,發表了題為Shank3 mutations enhance early neural responses to deviant tones in dog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在家犬模型上建立的大腦皮層腦電記錄(Electrocorticogram,ECoG)體系以及在Shank3突變模型犬上的應用。該研究通過對比Shank3突變犬和野生型犬對聲音刺激誘發的事件相關電位發現,突變犬對聲音刺激的早期反應(聲音刺激后0–100ms內的反應)的幅值隨著聲音頻率增大而顯著增大,且突變犬的幅值顯著大于野生型犬,表明Shank3突變犬對聲音信息的處理更為敏感。Shank3突變犬對聲音敏感性的提高不受聲音刺激呈現概率的影響。這提示SHANK3突變可能會使病人聽覺系統過于敏感,進而影響孤獨癥患者的語言社交能力。Shank3突變犬的構建以及系統的表型分析和機制研究,為孤獨癥的干預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昆明市“春城計劃”的支持。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余山參與研究。?
在浙江寧波,一家庭父子三人接連查出腸癌,其接診醫生團隊通過分析他們的家族史和基因檢測結果,最終確認致病原因為林奇綜合征,即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醫生解釋稱,大多數林奇綜合征患者是從父母遺傳而來的,......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張佳欣)25日發表在《自然》雜志的一項研究稱,西班牙基因組調控中心和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突變對蛋白質穩定性的影響遵循著極其簡單的規律。這一發現對加速開發......
科學家已經發現,在社會交往中,互動者的大腦會“同頻共振”,產生“同步”的神經元放電活動。不僅是人,小鼠、蝙蝠和猴子等動物在同種個體間互動時,它們的大腦也會“同步”。“這些都說明,互動中的大腦并不是單獨......
微生物組之間存在相關性 據統計,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萬人患有孤獨癥。由于孤獨癥的癥狀不太明顯,因此診斷方式面臨挑戰,診斷速度與準確性亟待優化。日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黃秀娟團隊發現,孤......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和重要的信號樞紐,其擁有自己的基因組——線粒體DNA(mtDNA),由37個基因組成,包括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運RNA(tRNA)以及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這些......
科學家對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數百人進行DNA檢測,發現了與神經發育障礙(NDD)相關的基因突變。圖片來源:英國《衛報》網站 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基因......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愿對視、不愛交流、不作回應,仿佛遙遠夜空中的星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是孤獨癥譜系障礙(以下簡稱孤獨癥)兒童,也被形象地稱作“星星的孩子”。近年來,孤獨癥進入大眾視野,但......
發表于《自然》雜志在線版的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HiDEF-seq的創新技術,它可準確檢測出突變前DNA代碼中的早期分子變化。該技術能以極高準確率檢測雙鏈突變,可在DNA字母代碼變化僅出現在DNA......
發表于《自然》雜志在線版的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一種名為HiDEF-seq的創新技術,它可準確檢測出突變前DNA代碼中的早期分子變化。該技術能以極高準確率檢測雙鏈突變,可在DNA字母代碼變化僅出現在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