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7-04 10:10 原文鏈接: 英國將測序萬人基因組用于疾病研究

      近日,在英國倫敦的科學博物館,維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宣布了英國10K(UK10K)項目,即英國將在接下來的三年內測定10000個人的基因組序列。英國10K項目的負責人Richard Durbin表示,這項宏偉的計劃將得到生物醫學慈善會約1000萬英鎊的支持,10K項目旨在找出與肥胖和精神分裂癥等疾病相關的罕見基因變異。

      研究人員將測定已加入長期研究計劃的4000名英國人的全基因組序列,其中一半的研究是針對英國的雙胞胎來進行的,另一半則是針對父母與子女來開展。Durbin在英國維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工作,他表示該項目將尋求發現每個人基因組中插入和缺失的位點,以便將這些突變位點與其不適的癥狀聯系起來。他強調說,許多人都是自愿加入到研究計劃,從出生起,他們就被研究人員所跟蹤觀察,許多生理指標也都經過了反復的測量。

      另外的6000個人則只是測定其外顯子序列,即編碼蛋白的那部分基因。Durbin表示,參與外顯子測序的人都得有“特別突出的表型”,這樣就有利于將某一疾病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上。其中,2000人是極度的肥胖;3000人患有神經元發育障礙;另外1000人則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等比較稀少的疾病,這一情形被認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Durbin說,這一新的項目將建立在新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也將吸取國際“”的經驗教訓。但與新計劃不同的是,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僅僅是記錄了人類的遺傳變異。

      隨著DNA測序費用的快速降低,其他一些分析基因組的生物醫學項目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此,Durbin表示維康基金會的這項計劃是同類項目里的“高端產品”,跟這項計劃最具可比性的項目要數美國經濟刺激法案資助的糖尿病人基因組計劃,而該計劃也僅僅是測定3500名糖尿病患者的基因組序列。

    相關文章

    美中英德日位居20152021年生物醫學全球五強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最新上線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全球前五強。本周上線的《自然》增刊“2022年......

    最新自然指數:美中英德日位居生物醫學全球五強

    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稱,最新上線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美國、中國、英國、德國、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醫學科學領域的全球前五......

    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重建完成

    從鴨嘴獸到藍鯨,每一種現代哺乳動物都是生活在大約1.8億年前的“共同祖先”的后裔。人們對“共同祖先”知之甚少,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通過計算重建了其基因組。該成果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對理......

    我國科學家開發高效基因組序列分析工具

    人類的疾病易感性和生理特征等常見性狀的差異,往往由DNA序列變化造成,這些DNA片段缺失、增加、異位等變化被統稱為遺傳變異。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

    Nature重磅:離人造生命又近一步?首個“人造細胞”問世

    長期以來,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醫學界的前沿話題,202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團隊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開啟了“人造細胞”的新時代。但遺憾的是,研究發現這些......

    饒毅:學術不端為何在中國的生物醫學界出現較多???

    在學術是休閑的時代,不會出現不端,會有學術質量的高低。在學術為職業的時代,不端屢有所見,但有學科地區之差別。在國外和國內,這些因素基本類似。我國的現代科學起步晚,在國外已經職業化多年、學術不端發生多年......

    港中大與復旦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聯合研究中心

    近日港中大與復旦大學已聯合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聯合研究中心”。該聯合研究中心將集中研究生命科學及生物醫學相關的領域,主要包括四個研究方向:基因組與遺傳病、人類表型組與精準醫學、發育、干細胞與再生及多學......

    賀福初:追憶楊芃原教授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化學系前系主任楊芃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2歲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過去2日。我是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但兩日里思緒混亂如麻,無法下筆。......

    《TheScientist》:質譜、克隆、測序,誰將成為2021頭條技術?

    去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學者奮起應對挑戰,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成就。2021年已來,盡管大流行還在繼續,但美國《TheScientist(科學家)》雜志認為,現在仍是一個了解2021......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