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首個“三親嬰兒”將于明年誕生,目前科學家宣稱,富有爭議的試管嬰兒技術將安全用于女性生育。
這項生育技術是由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倡導的,有望通過使用第二位母親卵細胞,使潛在可怕基因疾病的胎兒最終身體康復。但這意味著嬰兒會有3個親人,存在著倫理道德爭議。目前經過十幾年的實驗室卵子和胚胎實驗,科學家表示現在這項技術能夠首次用于孕婦。
然而,研究人員仍在關注其安全性,他們承認無法確保每個嬰兒都是健康的。科學爭議主要圍繞消除缺陷線粒體導致不治之癥。線粒體是獨立于細胞核的細胞器,它擁有自己的遺傳物質,并且只通過母親遺傳。科學家迄今已確認了大約50種由線粒體DNA變異引發的疾病,其中一些會在成年前消失。癥狀包括肌肉無力、癡呆、失明、聽力喪失以及心臟和肝臟問題。線粒體缺陷將導致6500個嬰兒中出現一個嚴重疾病患者。
攜帶受損線粒體的女性經常會流產,同時,她們會面對令人心碎但很可能是最好的選擇——拒絕生育子女。為了幫助她們,科學家最新研制一項技術,基于另一位女性捐贈的健康卵細胞,與孕婦缺陷線粒體進行交換。成功的“線粒體替換技術”將使夫婦擁有一個健康的嬰兒,從遺傳基因角度來講,嬰兒與“一父兩母”具有親緣關系。
支持者表示,這項最新研究將給多次流產的夫妻,以及長期渴望擁有健康子女的家庭帶來希望;但是批判者認為,對人類卵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工程,將觸碰倫理道德底線,并表示首例三親嬰兒和孕婦就像是危險實驗室里的小白鼠。
英國法律于2015年批準該技術的使用,目前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完善這項技術,并認為技術非常安全成熟,可應用于孕婦。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計劃在實驗室培育200多個三親嬰兒胚胎,直到胚胎發育至6天時間。
以后人們做試管嬰兒又有了新的選擇。據報道,首批通過精子注射機器人制造的嬰兒誕生,是兩名女嬰。機器人正在操作,將精子注入卵子內據了解,在通常的試管嬰兒操作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將精子注入卵子內。以前,這項過......
染色體數量異常,稱為非整倍體,是體外受精(IVF)胚胎無法植入或無法健康懷孕的主要原因。目前檢測非整倍體的方法之一涉及對胚胎細胞進行類似活檢的取樣和基因檢測,這種方法增加了IVF過程的成本,并且對胚胎......
2022年8月2日下午14點,一名男嬰誕生于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他是基于家系遺傳信息分析的全球首例PGT-P優選低風險糖尿病試管嬰兒。前一天還因生病住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特意申請......
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叫萌珠,她誕生于1988年,而給予她生命機會的人,是張麗珠。張麗珠于1921年生于上海,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醫學專家,因培育了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而被稱為“......
試管嬰兒并不是試管里長大的嬰兒,其全稱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就是分別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后,置于試管受精,再將受精卵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發育成胎兒。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人類不孕不育背后的生物學機制,同時他們對小鼠進行研究或有望幫助理解機體的生殖老化,這或許有望......
2019年12月22日,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成功實施的首例PGH技術試管嬰兒順利分娩,經科技查新顯示該胚胎植入前平衡易位攜帶者檢測(Preimplantationgenetichaplotyping,......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塔爾圖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通過試管嬰兒過程產生的染色體畸變或許并不會危及后代未來的健康狀況。圖片來源:DrKont......
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體外受精(IVF,俗稱試管嬰兒)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眾視野,如今已經十分常見。2018年估計全世界有800萬兒童使用體外受精和其他輔助......
近幾十年來,輔助生殖技術(ART)已廣泛用于治療人類不孕癥。然而,只有大約30%的體外受精(IVF)和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能夠成功懷孕。經典的精液質量參數,如精子密度、形態和運動性,不足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