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 7 月 25 日,全球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體外受精(IVF,俗稱試管嬰兒)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眾視野,如今已經十分常見。2018 年估計全世界有 800 萬兒童使用體外受精和其他輔助生殖技術出生。
作為一種用于不孕癥治療和妊娠代孕的輔助生殖技術,IVF 最初由英國產科醫生 Patrick Steptoe 和生理學家 Robert Edwards 合作研究成功。該技術曾引起全球科學界的轟動,Robert G. Edwards 也于 2010 年因此而榮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試管嬰兒的出現,給那些可以產生正常精子、卵子但由于某些原因卻無法生育的夫婦帶來了福音。但一直以來,除了伴隨著試管嬰兒的道德倫理問題,有關試管嬰兒健康風險的擔憂也不絕于耳。
圖 | 一日齡的體外受精胚胎(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據 2013 年的一項綜述研究結果顯示,與自然受孕的嬰兒相比,IVF 嬰兒出生缺陷的相對風險為 1.32(95%可信區間為 1.24-1.42)。而且美國全國兒童出生缺陷數據的分析研究發現,通過體外受精孕育的嬰兒某些先天缺陷更為常見,特別是室間隔缺損 (VSD,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唇裂、食道閉鎖和肛門直腸閉鎖等,但其中的因果機制尚不清楚。
本月,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JAMA Pediatr 雜志發表了一項涉及最大規模 IVF 受孕兒童的癌癥研究。這項隊列研究所涉及的 IVF 兒童數量,幾乎是之前斯堪的納維亞和英國研究人群的 2.5 倍。
研究人員首先將 2004 年至 2013 年間向輔助生殖技術臨床結果報告系統報告的活產記錄,與美國 14 個州的出生和癌癥登記信息聯系起來,其中涵蓋 66%的美國出生人數和 75%的 IVF 受孕出生人數。
通過將嬰兒出生數據與癌癥登記信息聯系,研究人員篩查出 2013 年至 2015 年間診斷出的癌癥數據。最終分析數據包括 275,686 名 IVF 兒童和 2,266,847 名自然受孕兒童。
研究結果發現:體外受精兒童的總體癌癥患病率比非體外受精兒童高出約 17%;其中 IVF 兒童的肝臟腫瘤發生率比非 IVF 兒童高 2.5 倍;不過其他特定癌癥的發病率在兩組之間沒有差異。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我們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體外受精兒童中大多數兒童癌癥并不常見,”共濟會癌癥中心成員 Logan Spector 教授說,“只不過體外受精兒童患某類癌癥的風險可能會增加。總的來說,研究結果還是讓父母們對通過 IVF 生孩子感到放心。”
倫敦大學學院(UCL)兒科普通兒科教授 Alastair Sutcliffe 教授說:“這項研究沒有調整出生體重和孕齡,因為它們可能與這種類型的癌癥有因果關系。人們還認識到,至少在動物研究和有限的人類研究中,基因印記受到體外環境中培養基的影響。”
牛津大學兒科系,MRC Weatherall 分子醫學研究所兒科血液學副教授 Anindita Roy 博士說:“這項研究是研究體外受精(IVF)與兒童癌癥風險增加之間聯系最大的人群研究之一。這項研究在所研究的病例和對照人群數量方面表現強勁,研究結果表明 IVF 與兒童期癌癥的總體關系很小。該結果與英國和北歐國家進行的類似前瞻性研究一致。”
“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癌癥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于 IVF 和非 IVF 兒童之間存在其他不同因素,例如先天性異常、某些綜合征和不孕癥的母體原因,這些因素也會導致遺傳性癌癥易感性,如 TP53 基因突變。研究中未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以及對兒童進行相對較短的隨訪,可能會使結果混淆不清。因此,本研究無法明確確定 IVF 與兒童期癌癥之間關聯的因果關系,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后續研究,還需要更好地了解導致胚胎癌風險增加的分子機制。”
盡管如此,研究人員表示,當生育專家、遺傳學家和兒科血液腫瘤學家為接受試管嬰兒的夫婦提供建議,或為患有癌癥的試管嬰兒父母提供咨詢時,這一大型研究的結果是有益的。
參考: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4/190401171358.htm
https://twin-cities.umn.edu/news-events/research-brief-largest-study-childhood-cancer-after-ivf
https://www.sciencemediacentre.org/expert-reaction-to-study-looking-at-association-between-ivf-and-risk-of-childhood-cancers/
代謝重編程作為癌癥的一個顯著特征,體現在腫瘤對營養物質利用方式的改變上,這種變化有助于其無節制地生長和存活。過去幾十年,癌癥代謝研究主要聚焦于葡萄糖,特別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即癌細胞即便在有氧......
《分子細胞》雜志11日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癌癥擁有獨特的分子“指紋”,這些特征可以在疾病早期被檢測到。這項由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進行的研究發現,利用小型便攜式掃描儀只需幾個小時,就能以極高......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癌癥診療方法日新月異。在近日舉行的柏林科學周活動中,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向公眾展示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線工具,可幫助醫生和患者找到最適合的診療方法。研究人......
近日,《美國化學會·納米》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該團隊首次在乏氧腫瘤細胞表面形成納米纖維狀水凝膠結構,抑制腫瘤外泌體擴散,同時攜......
11月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雪飛團隊與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田亮團隊展開合作的最新成果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合作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深度學習與公開單細胞數據集的解卷......
約翰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6個基因,乳腺癌細胞在逃離腫瘤的低氧區后,利用這些基因在血液中存活。每一種都是阻止癌癥復發的潛在治療靶點,其中MUC1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這項研究于9月2......
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SK)的研究人員發現,除了防御病原體外,人體的先天免疫系統還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幫助保護我們基因組的穩定性——這種方式對癌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最近的兩篇論文中,分子生物學家......
近日,一項發表于《國際癌癥雜志》的研究,分析超25萬人的數據后發現,除了降低膽固醇、保持大腦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外,不飽和脂肪酸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于預防各種癌癥——它們的水平越高,患癌風險越低......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及其國際合作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三篇研究論文,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小DNA環(ecDNA)在人類癌癥中所起作用的理解。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ecDNA在近15000例癌癥患者中的......
哪些人更容易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退行性疾病?哪些人更容易罹患癌癥?“端粒長度的平衡在人類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長端粒更容易導致癌癥,短端粒則更容易患與年齡相關的退行性疾病。”在10月25日舉行的2024年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