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茶樹嘌呤生物堿主要包括咖啡堿、可可堿和苦茶堿等。苦茶堿(1,3,7,9-四甲基尿酸)是一種天然產物,具有顯著的抗抑郁、鎮靜、催眠等藥理活性,而咖啡堿(1,3,7-三甲基黃嘌呤)既是重要茶葉品質成分,又有一些特殊人群對它非常敏感。因此,培育高苦茶堿和/或低咖啡堿的茶樹品種將增加茶的健康益處并促進消費。然而,茶樹咖啡堿與苦茶堿的合成及調控機制尚未充分闡明,相關的優異基因未能得到充分發掘利用。

      近期,JCR 園藝學Top1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我所茶樹種質資源創新團隊題為“A novel TcS allele conferring the high-theacrine and low-caffeine traits and having potential use in tea plant breeding”(論文1)和“Deeply func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TCS1 alleles provides efficient technical paths for low-caffeine breeding of tea plants”(論文2)的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先通過無苦茶堿‘中茶302’(ZC302)和富含苦茶堿特異資源‘乳源苦茶’(RY)人工雜交構建了超過180個個體的F1群體,后又以其中的高苦茶堿F1單株為父本構建了多個人工雜交群體。研究發現,F1個體的苦茶堿含量與咖啡堿含量呈高度負相關(R2 >0.9),高苦茶堿個體與無苦茶堿個體呈1:1分離。混合分組轉錄組測序、分子標記定位和基因表達分析表明苦茶堿合成酶(TcS)基因是決定高苦茶堿性狀的關鍵候選基因,并通過穩定遺傳轉化煙草進一步明確了TcS的功能。在30份具有廣泛遺傳背景的茶樹資源中,僅8份資源含有TcS基因。體外酶活性測定表明‘RY’中TcS編碼的蛋白酶活性較高,并進一步利用突變實驗證明了第241個氨基酸是TcS的關鍵殘基。與其他資源相比,‘RY’的TcS啟動子存在著234 bp的缺失和271 bp的插入,GUS組織化學分析和雙熒光素酶活測定結果均表明‘乳源苦茶’中的TcS啟動子活性相對較高。基于“TcS啟動子271 bp的插入”開發了一個功能標記,它與‘RY’的F1群體和F2群體中的高苦茶堿個體均共分離。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新的TcS等位基因導致‘RY’及其子代形成了高苦茶堿、低咖啡堿性狀。

      茶樹咖啡堿合酶(TCS1)是咖啡堿生物合成途徑中最關鍵的N-甲基轉移酶(NMT),它催化N-3和N-1的甲基化。參與咖啡堿與可可堿等嘌呤生物堿生物合成的NMTs存在著獨立進化機制,這使得TCS1有著多樣的序列變異。除了先前發現的8種TCS1等位變異外,論文2在673份茶樹種質資源中鑒定出了新的等位基因TCS1h。體外活性分析結果表明,TCS1h同時具有可可堿合酶(TS)和咖啡堿合酶(CS)活性,通過點突變實驗明確除第225位氨基酸殘基外,其第269位氨基酸殘基也決定CS的活性高低。研究發現咖啡堿、苦茶堿等的含量與相應功能基因和等位基因的表達有關,基因表達的有無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茶樹中嘌呤生物堿的含量。通過GUS組織化學分析和雙熒光素酶檢測表明TCS1e和TCS1f的啟動子活性明顯較低,并進一步通過缺失突變及點突變實驗確定了一個關鍵的順式作用元件(G-box)。綜合本研究及前期的研究結果,將已發現的9種TCS1等位基因分為三種功能不同的類型(只有TS活性、有TS和CS活性但轉錄水平較低、有TS和CS活性且轉錄水平較高),并在多年的種質創新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低咖啡堿育種的技術路徑(圖2)。

      上述研究結果將有助于深入了解低咖啡性狀和高苦茶堿性狀形成的遺傳基礎,開發的功能標記將加快品種培育的速度,為選育高苦茶堿和/或低咖啡堿茶樹品種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和優異基因資源。

    相關文章

    茶樹成熟葉貯藏氮素再利用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茶樹營養與養分管理創新團隊在茶樹成熟葉貯藏氮素再利用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Aglutaminesynthetase-Doftranscriptionfactormoduleregu......

    茶樹抗寒功能基因模塊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研究鑒定出茶樹低溫脅迫功能基因模塊,闡明了茶樹抗寒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與環境(Plant,Cell&Environment)》。......

    茶樹通過差異塑造葉片格式提高耐旱性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茶葉創新團隊龔春梅教授課題組以“陜茶1號”為研究對象,運用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手段發現發育相關轉錄因子CsREV通過差異塑造葉片和莖桿之間的木質部格式共......

    青藏高原神奇生物堿研究揭開“蒙汗藥”演化之謎

    在青藏高原這片充滿神秘氣息的土地上,生長著一種神奇的植物——山莨菪。這種神奇的藏藥被廣泛用于治療哮喘、中毒、眩暈、醫學麻醉和一些炎癥,其莖葉還常被高原牧民用于治療牦牛的腹脹和停食等病癥,是治療牦牛多種......

    昆明植物所在虎皮楠生物堿催化不對稱全合成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玉榮團隊在《美國化學會志》(J.Am.Chem.Soc.)上發表了題為EnantioselectiveTotalSynthesisof(-)-Daphenylli......

    研究發現茶樹甲基化兒茶素的生物合成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種質資源創新團隊聯合國內高校科研團隊,揭示了茶樹中兒茶素甲基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機制,為培育更具特色的新型高功能成分茶樹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

    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揭示白僵菌合成β卡波林糖苷的進化與代謝機制

    7月1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成樹研究組完成的題為Abacterial-likePictet-Spenglerasedrivestheev......

    酶催化八元氧雜橋環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周佳海與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唐功利課題組等合作,在《自然-催化》(NatureCatalysi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Enzymaticcatalysisfavou......

    托品烷生物堿生物合成途徑的進化起源方面取得進展

    在植物進化的特定時期,植物獲得了生產結構豐富且功能多樣的天然產物的能力,呈現出結構相似的天然產物集中于系統發育樹上近源物種的分布特征。而部分結構相似的天然產物卻零散地分布于系統發育樹上遠源物種中,如托......

    茶樹嘌呤生物堿合成相關優異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研究進展

    茶樹嘌呤生物堿主要包括咖啡堿、可可堿和苦茶堿等。苦茶堿(1,3,7,9-四甲基尿酸)是一種天然產物,具有顯著的抗抑郁、鎮靜、催眠等藥理活性,而咖啡堿(1,3,7-三甲基黃嘌呤)既是重要茶葉品質成分,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