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春城,四季分明。春日里的南湖之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的大院里也是草木蔥蘢,相映成趣。
風雨飄搖七十年,在這個拔尖的科研大院內,發生過太多的故事。
一座雕像一代學人
走進研究所正門,不遠處松柏環繞、花草繁茂的地方,佇立著一尊半身銅像。
他就是當時罕有的“兩院院士”: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后首批中科院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的前身),也是應化所歷史上第一次機構大變革、學科大轉型之時的所長吳學周。
解放前夕,吳學周不愿跟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為了保護物資,他不惜攜帶科研資料和儀器躲入山區,直至解放后才出來繼續工作。20世紀50年代初,吳學周與43名科技人員從上海奔赴長春,迎接新合并重組的長春應化所。在這里,他們奠基立業,開創了中國應用化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環視雕像,這是取自吳老50~60歲時的肖像:手持放大鏡的他面部慈祥,凝視著研究所的實驗主樓。2008年秋雕像落成時,有8位院士到場觀禮,應化所原所長、中科院院士王佛松和倪嘉纘為其揭幕。此后,每年清明、國慶期間,這里都成了所里舉辦文化紀念活動的重要場所。大家誦讀詩篇、宣讀誓詞、重溫歷史,緬懷一代學人們的率真與奮斗,抒發應化人的情懷與期望。
一尊雕像,代表了一代學人,也凝固了一代人的精神。雖然當時的長春生活條件艱苦,但有一批愛國科學家選擇在烽火歲月中扎根于此,吳學周、柳大綱、梁樹權、錢人元、錢保功、黃葆同、王佛松、倪嘉纘、汪爾康等院士專家,均在這里留下難以磨滅的足印。
一對伉儷一盞明燈
走訪應化所,總能拾取一些在科研人員中口耳相傳的故事。
2016年春節期間,所里的老師無意中拍到一張照片。那天大概是大年初二,晚上9點到10點,應化所院內漆黑一片,唯獨無機分析樓里的兩盞燈還亮著。那是位于三樓和二樓的兩間辦公室,正是中科院院士汪爾康和夫人董紹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兩間屋子。
大過年的,還在工作!這張照片被發在微信朋友圈里,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2017年1月,在應化所舉辦的首屆冬令營活動上,該所研究生部主任劉靖宇專門向來訪的學生舉了這個例子。那次,恰好汪院士給學生作報告。老先生聽到這個故事,只是解釋說:我沒那么聰明,所以只能踏踏實實地努力工作。這樣的樸實話語讓學生們既感動又鼓舞。
采訪期間,記者想看看這兩間傳說中的研究所大院里常年亮燈的辦公室,卻在三樓辦公室里偶遇了汪院士。汪院士手術出院沒多久,就又一頭扎進辦公室忙碌起來。桌上的電腦屏幕閃爍著一張未完成的數據表格。冒失的造訪讓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起立、微笑,向每個人頷首致意。
他的辦公室并不小,卻又顯得局促不堪,因為到處都是書籍資料。老先生辦公室的“亂”是出了名的。但是你要找什么東西,只要告訴他,他總能很快找給你。
因為手術影響到聲帶,汪先生還無法順暢交流。對于記者的問候,他只能頻頻點頭,表達歉意。即使身體欠佳,他仍然和年輕人一樣工作。每每最后走出實驗樓的人群中,總有他和夫人的身影。
所長特別助理那天海記得,汪院士八十壽誕時,所里為他做了一本畫冊。畫冊出來后,他在每本書上都題了詞,然后抱著一摞書走出實驗樓,打算親手送給大家。
那天海也收到了題詞畫冊,這讓他尤為感動:“我們從老先生身上學到兩個字:極致!無論作研究,還是做人。”
有人會問,這樣一件小事,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能留下什么呢?那天海覺得,留下的就是一種“精神傳承”。
這對相濡以沫、攜手白頭的夫妻院士的點點滴滴,讓年輕人感到的是對生活的希望與溫暖,以及對科研的執著與奉獻。“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以一批老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群體,成了應化所的“寶貝”,也是應化人精神世界里的一盞明燈。
一簇薪火一群傳人
對于一所有著70年歷史的研究機構,想要全面捕捉她的精神與氣質、思想與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剛剛卸任的應化所所長安立佳看來,它們既是傳承于前輩的嚴謹學風,又是拒絕一切虛妄的求真思想,更是執著于事業的實干精神。而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就是文化。
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研究員殷敬華,近年來累計為企業新增銷售額超160億元;正在領導跟埃克森美孚化工合作的一個上千萬元聚烯烴項目的研究員門永鋒,希望和高分子物理學的開拓者德國人恩斯特·奧托·費舍爾一樣,“科學貢獻能夠被寫入教科書”;從事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的研究員李成宇,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盡快完成中試生產,制定企業標準,實現長余輝可控稀土LED發光材料及器件的產業化目標……
一簇薪火帶起一群傳人。凡是把芳華留在這里的人們,必然充滿眷戀;凡是把才智獻給這里的人們,必然與有榮焉。
在應化所,幾乎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展室、展品,小到一臺古董級的科研設備,大到整個技術產品沿革的展示,科研人員如數家珍,學生們耳濡目染,既能了解歷史,又能傳承脈絡,更能激發對于未來的暢想。
有人說,應化精神是不張揚、穩中有進,做十分說六分;有人說,應化精神就是創新實干,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還有人說,應化精神更是家國情懷,要以科技創新造福于人民……對于它具有的特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而在應化所副所長楊小牛的眼中,新時代的應化精神更應該賦予其革新的魄力和擔當的精神。
“研究單位要清楚國家需求,并為之努力;要始終立于浪尖,做創新潮頭的引領者。這是未來應化所迫切需要學習的地方。”他說。
心不竭,意不倦。誠然,新時代的應化精神仍將被不斷書寫、賦予新的內涵。
抗腫瘤藥物千千萬,實際能走到臨床、甚至上市的卻寥寥無幾。是什么阻礙了抗癌藥物的開發進展?帶著這一疑問,我們走進了長春應化所,拜訪了湯朝暉教授團隊的助理研究員徐亞軍老師。湯朝暉教授團隊專注于聚氨基酸為介......
28年前的深秋,剛剛在病床上度過81歲生日的吳學周迎來了好消息: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吉林省委接受他的入黨申請,同意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學周終于實現多年的夙愿。1983年1月1日,吳學周正式向黨提交了入黨申......
28年前的深秋,剛剛在病床上度過81歲生日的吳學周迎來了好消息: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吉林省委接受他的入黨申請,同意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學周終于實現多年的夙愿。1983年1月1日,吳學周正式向黨提交了入黨申......
北國春城,四季分明。春日里的南湖之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的大院里也是草木蔥蘢,相映成趣。風雨飄搖七十年,在這個拔尖的科研大院內,發生過太多的故事。一座雕像一代學人走進研......
北國春城,四季分明。春日里的南湖之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的大院里也是草木蔥蘢,相映成趣。風雨飄搖七十年,在這個拔尖的科研大院內,發生過太多的故事。一座雕像一代學人走進研......
北國春城,四季分明。春日里的南湖之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的大院里也是草木蔥蘢,相映成趣。風雨飄搖七十年,在這個拔尖的科研大院內,發生過太多的故事。一座雕像一代學人走進研......
北國春城,四季分明。春日里的南湖之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應化所)的大院里也是草木蔥蘢,相映成趣。風雨飄搖七十年,在這個拔尖的科研大院內,發生過太多的故事。一座雕像一代學人走進研......
汪爾康在辦公室查閱文獻(資料照片)。1952年,風華正茂的江南才子,義無反顧踏上北上的列車,投身建設東北的大潮中,成為我國電分析化學開拓者。轉眼,青蔥少年已滿鬢斑白。8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汪爾康仍堅守......
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熱鬧喜慶。可就在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無機分析樓的二層和三層卻各有一間辦公室亮著燈,格外引人注目。一對年過耄耋的老夫妻分別在各自的燈下閱讀文獻,偶爾會起身,到對方的辦......
“中國電化學成就獎”是電化學委員會頒發的最高學術獎勵。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在電化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做出原創性成果,并對中國電化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電化學工作者。2011年,廈門大學教授、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