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了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具近日從“禁止”名單中刪除。此舉在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家中引起議論。
“不可能吧,這是國家一直明令禁止的。”山東一家一次性餐具生產廠商表示懷疑,當他得知國家發改委確實更改了以前的禁令后,表達了震驚,同時對一次性發泡餐具的前景表示不看好:“誰知道政策什么時候再變回來,我們不可能再回到老路上。”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意味著一次性發泡餐具將在事隔14年后,“被禁止”的身份模糊了。
一次性發泡餐具悄悄解禁
據業內人士介紹,一次性發泡餐具(原料聚苯乙烯,英文縮寫PS)上個世紀80年代進入我國。1984年我國生產了第一批發泡塑料餐具,很快,由于低廉的價格、簡單的生產工藝,一次性發泡餐具占據了國內一次性餐具的主要市場。但是,伴隨一次性發泡餐具廢棄物的“白色污染”日漸嚴重,有研究數據表明一次性發泡塑料在自然環境中200年左右才能降解,隨意丟棄的這種產品會給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1999年1月,原國家經貿委頒布實施《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要求于2000年底以前在全國范圍內淘汰因嚴重污染環境而被列為“落后產品”的發泡餐具。此后,國家發改委分別在2005年、2011年出臺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又兩度將發泡餐具列入淘汰類產品名錄。
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所列第三類淘汰類事項中,屬輕工品類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赫然在列,屬于被淘汰的第二類“落后產品”。
但是在最近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業內稱21號令)中,其中第三十六條規定:淘汰類中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刪除。相隔14年,一次性發泡餐具又獲得了重歸市場的合法身份。
“自從2000年實施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政策以來,大城市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用量得到很大控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說。根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幾年前的調查,以北京市為例,發泡餐具生產企業已由原來的六家減少為目前不敢公開生產的兩家,在北京的市場占有率不到20%,而且這兩家也在同時生產非發泡環保型餐具,隨時做好了停產的準備。
但是一次性發泡餐具在其他省份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很高,最為嚴重的是廣東省和浙江省。“在廣東省,一次性發泡餐具占了80%的市場。”董金獅說。
原來一次性發泡聚苯乙烯餐盒都是用氟利昂(又名氟里昂、氟氯烴)作為發泡劑制造,由于氟利昂可以破壞臭氧層,國家發改委已經淘汰使用氟利昂作為發泡劑的工藝,因此一些生產廠家都將發泡劑換做丁烷,繼續生產一次性發泡聚苯乙烯餐盒。目前市場上銷售一個聚丙烯餐盒(英文簡稱PP)價格在4角錢以上,而銷售一個聚苯乙烯(PS)一次性發泡餐具只要幾分錢,大致7~8分錢的樣子,兩者相差至少5倍。正因為如此,一次性發泡餐盒對于一些小餐館具有巨大吸引力。
“一次性發泡餐具被宣傳有毒,已經被國家禁止生產,如果飯店使用被舉報后,不僅會被媒體曝光,還會受到經濟懲罰,所以一次性發泡餐具雖然便宜,在北京也沒有市場。”北京力信誠餐具有限公司齊經理說。
至于說到發改委解除禁令,上述企業人士有的表示了擔憂。“估計因為價格優勢,一次性發泡餐具很快會多起來吧,但是在短期內,大概不會給原來生產PP餐盒的企業在業務上造成沖擊。”齊經理表示。
政策修改缺乏解釋
“PP餐具的生產設備其實比一次性發泡餐具的要便宜很多。”武漢市漢陽區華塑塑料包裝廠廠長黃克文解釋,PP餐具生產設備大概幾十萬元一套,甚至十幾萬元就可以了,而一次性發泡餐具需要幾百萬元。
“貴就貴在材料的重量上。”黃克文表示,一個PP餐盒,至少需要20~30克原料,而發泡餐盒,生產一個甚至用不了5克,在原料上,發泡餐盒省足了成本。正因為輕,發泡餐盒容易被風刮走,造成遍地污染。
對于一次性發泡餐盒的去留,引發了兩大協會之間的口水戰。其中,力挺一次性發泡餐盒的是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下稱“中塑協”),而抵制的是國際食品包裝協會。
為什么發改委取消了對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禁令?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人士解釋其主因有兩點:一是產品本身性價比高,原料消耗少,垃圾產生量低;二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次性發泡餐具本身并非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兇,對一次性餐具加強回收和再利用才是消除白色污染的根本。
“說聚苯乙烯200年才降解沒有科學根據,實際上沒有人做過這方面的試驗,有的說50年,有的還說上千年。”中塑協秘書長馬占峰說。他進一步解釋,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發泡聚苯乙烯占了城鄉地區絕大部分市場,至今也未見污染多嚴重,而在發達國家日本,聚苯乙烯餐盒更是隨處可見,未見禁止。
但是,這只是協會的觀點,發改委推出這一解禁政策究竟原因何在,該部門還沒有作出官方解釋。
“企業的利益是其中的根本,為了讓發泡餐具再次獲得正式身份,多年以來生產企業花了不少公關、疏通的費用。”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一次性餐具行業是中塑協的會員單位,而中塑協力挺會員單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2010年8月,中塑協召開說明會,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名。協會秘書長馬占峰表示,在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征求意見稿中,被列入“應淘汰的落后產品目錄”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將被取消。他表示,只要正確回收,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可以循環利用,對生態環境也不會造成污染,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也不會造成危害。
“2010年,一次性發泡餐具確實已經被發改委從擬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淘汰類中劃掉,但是當年媒體對一次性發泡餐具做了負面的曝光,發改委的動作又停了下來。”董金獅說。
從全國來看,董金獅認為,目前一次性發泡餐具在二三線城市擁有相當大的占有率,全國生產企業有一百多家,最大的營業規模幾個億,不過,受到政策的打壓,目前日本和中國臺灣投資的合資企業已經不進行這方面的生產了。
董金獅認為,如果政府決定讓一次性發泡餐具大規模生產,至少要做幾件事。首先應該正式解釋一下這樣做的原因,其次要讓消費者清楚這種餐盒不能干什么,比如微波爐加熱會析出有害成分;再次,要讓生產企業拿出錢建回收系統,除了政府以外,還要讓企業自己承擔這方面的建設;最后,要建立一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產標準。
“現在連生產標準都沒有,怎么能讓生產,那樣一旦生產出來就是違法產品。”董金獅解釋,原來在2010年,國家發改委已經給一次性發泡餐具制定了生產標準,準備公布和解禁,但是因為媒體的負面報道,始終沒有公布,造成現在雖然解禁但是無標準的局面。
不過,對于標準這一點,馬占峰表示不完全同意:“產品標準是有缺失,應該盡快制定,但是在衛生標準方面,2009年就出臺了一次性餐具通用技術方面的規定,應該說衛生安全方面的標準并不缺失。”他還認為,在被禁用的十幾年內,國內回收體系已經大大發展,早已今非昔比,應該能夠漸漸完成發泡餐具回收再利用的任務。
一項新研究發現,食品包裝和器具中含有多達68種可能對健康構成威脅的“永久化學物質”,而監管機構可能沒有意識到其中許多物質的存在。3月19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環境科學與技術》。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
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納米抗體作為新一代抗體,因獨特性能在體外檢測、靶向治療領域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蛋白質材料研究組圍繞納米抗體,建立了完善的抗體篩選技術平臺,在利用納米抗體進行......
10月30日,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專家團隊完成了一項“聚苯乙烯微塑料暴露對血管的毒性影響”研究課題,首次證實微塑料能引發機體慢性炎癥反應,并由此導致血管鈣化的發生發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
聚乙烯(PE)是三大食品接觸塑料包裝材料之一,被廣泛用于牛奶盒、飲料杯等食品包裝生產。目前,對廢舊PE食品接觸材料的處理主要以填埋和焚燒為主,由此帶來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由上海君石生命科學研究......
兩包零食包裝費近10元、18元麻辣燙外賣包裝費6元、13元奶茶打包費4元……近日,“包裝刺客”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除了虛高的打包費,外賣的一次性包裝材料還存在不可降解的問題,引發的“白色污染”將給人類的......
回填土施工、鋼結構防火涂料噴涂、二次結構砌筑……9月7日,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項目建設工地,580多名工人緊張忙碌著。該工程是河北省重點項目,由保定市與中科院古脊椎所攜手......
納米塑料作為一種新型環境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尚無有效的檢測和消除手段。納米塑料易隨飲食和呼吸途徑進入人和動物體內,并影響生理功能。免疫細胞作為機體抵御外來抗原的重要防線,易受到納米塑料的攻擊,當......
一、包裝生產衛生要求食品包裝的衛生控制包括食品包裝材料及容器的衛生控制,防止不衛生食品進入包裝,防止包裝過程的污染及包裝后的再污染。包裝生產衛生要求涉及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介紹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
一、國內監管介紹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的生產經營活動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開展風險監測、風險評估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產品生產許......
微塑料作為一種新型污染物在大氣中多以懸浮性細顆粒物的形式存在,可隨著呼吸進入人體,與呼吸道黏膜和肺細胞產生接觸,并影響其生理功能。微塑料因其粒徑小,并具有一定組織親和性,更易于吸附在細胞表面,破壞膜結......